01
我是一个垂头丧气的年轻人,在一个科技园上班。
我觉得,科技园,三个字已经能概括出所有的情绪。什么是科技园?科技+园,科技=年轻、IT、互联网、技术,园=校园,走在科技园里,擦肩而过的都是少年,这些青涩脸庞男少年和长发飘飘的女少年,让你仿佛回到大学,特别是环湖而建的办公楼、餐厅,从每一个角度看都像是大学校园的复制版。
一直不太能理解科技园的存在,有次跟同事开玩笑:一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个园区里,不会觉得自己像猴子吗,还是豢养的那种,画地为牢,好啦,别出这个圈。
刚来这个科技园的时候,内心深处每天跑过一万只草泥马,我记录过这么一个片段:
周二,早九点,在园区的食堂喝了一碗粥。 食堂里人不多,零零散散的,跟大学的食堂也像极了,喝粥的一刹那,我的心情变得特别绝望。 很多人在毕业之后会怀念校园生活,但我不属于这一类人。 我这样的人,是从未热爱过校园生活的。校园,于我而言,不过是一个巨大的牢笼。从上小学的那一天起,我就默默看着这牢笼从小变大,从北方搬到南方……哪怕你里面再美好,花样再多,不过是一个牢笼。 学校约等于制度、规范、约束,这与自由背道而驰。 我兜兜转转了那么久,又重回了校园吗?这种感觉真是太糟糕了!
我每天从科技园里走过,心里却半点没有年轻的喜悦。
02
科技园盛产男人,特产IT男。前段时间朋友圈有篇刷屏文,大意是上海上班族颜值排行榜,我们园区附近的所有科技园都被划入了最底层,有这样一段描述:
这些办公区域代表了上海上班族的颜值底线,直男癌泛滥的温床,这里的上班族都像克隆人一般长得整齐划一,发型均是文峰或永琪里Tony老师们的手笔,并且一年去两次海澜之家。 在这里,女性是稀缺的物种,也是众人眼中璀璨的焦点,但凡稍有姿色的女性穿梭在那里的办公楼,就像杨贵妃转世一样让人驻足惊呼。
看完这篇文章的后面一周,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园区流动的男少年和女少年们,得出了一个结论:这篇文章的作者应该没来过科技园。
科技园的少年们都很“少年”,颜值不够,年龄来凑,一水的90后或者95后吧,鲜肉少年团。海澜之家估计也不是他们的品味,我有次跑去海澜之家转了两圈,发现海澜之家的衣服越发花里胡哨,恨不得把四十八色相环的颜色都呈现在一件衣服上。而科技园的少年们,穿衣简洁,颜色单一,走在科技园里眼前飘得全是黑白灰……堪称极简主义的典范审美。
科技园的女少年也很多,姑且不论颜值和审美,有一点可能是所有女性梦寐以求的:瘦。科技园的妹子都很瘦啊,弱不禁风的瘦,玲珑有致的瘦,结实的瘦,骨感的瘦……一个字:就是瘦啊。如果你想瘦,那就来科技园上班吧。
03
科技园,催生了一个秘密产业:黄色小卡片。
从地铁站出来走到园区大概需要15分钟,平均每2分钟大概就能在路边地上踩到一张黄色小卡片。小卡片上的女人跟全国各地酒店里看到的应该都一样,必然要穿的少、胸大。我有次坐在路边数了一会儿,从卡片面前经过的30个男少年,没有一个人低头看卡片,要么就在玩手机,要么就在跟旁边的人聊天。
这个产业估计快发展不下去了。在科技园发卡片,听上去就像个笑话,至少也应该进步一下,改用微信摇一摇好不好?大路朝天,谁好意思捡卡片呢。
科技园附件有一家进口零食铺,装修很是悠闲,名曰零食铺,零食倒是很少,反而把大半个店铺都摆上了沙发、长条桌,暖黄沙发配上木质长条桌,还有各种可爱的、复古的、清新的小装饰和毛绒娃娃。店主是个漂亮的妹子,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加分。零食铺里人少的可怜,我来这儿三个月了除了流浪猫几乎没见过人类走进去。
中午吃完饭从零食铺前经过的时候,我在心里默默为它哀悼:它可能要成为园区另一个发展不下去的产业。
❤
以上是一个垂头丧气的年轻人,活在一个朝气蓬勃的科技园里的所见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