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批判性思维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更好接近真相或者追求真理,这才是勿忘初心
人有质疑的权利,但好的质疑最终都应该落脚到建设,而非只有不屑或单纯为了质疑而质疑
质疑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被人难堪,而是让自己通过思考更加接近事物的真相
一个大众所认可的答案会阻止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因为我们的思维更习惯与寻找认同而不是寻找真相
一名优秀的批判性思考者会不时地提醒自己:这个就是唯一的原因和答案吗?还有其他的原因吗?还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
本意是写的《轻松学会独立思考》的读书笔记,而后综合了秋叶大叔的前一本书《学会独立思考-学习篇》内容精华一起写就。
这两本书其实内容阅读量都不大,花几个小时就能阅读完毕。也是,受众明确定位为大学生,太深奥太枯燥的东西大部分学生也看不懂,内容多了又不愿意看,因此里边穿插了大量的生活案例,有趣也能引起人思考。作为入门读物也不错,哪怕只有一个观点震撼到你从而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就证明了这本书的价值。但是若想对大脑思维、批判性思维有更深的了解,这些轻松的书籍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行更多烧脑的阅读。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豆瓣关于思维类的豆列。关于独立思考,最重要但又常常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点是:实践。
学会提问,如何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对一群常常“说话不经过大脑思考”的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自己用百度就可以搜到的答案,却偏偏依赖身边的老师家长。我要考研还是出国,你把这样一个宏大的问题丢给你的班主任,你觉得他能回答你的问题吗。“越是具体的问题,越可以得到一个针对性的回答”。现在每次遇到决策两难的问题,异常焦虑的时候我都会把杂乱的思绪诉诸键盘,敲字的过程中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先写下来,后来自己就已经慢慢能理出一些头绪了。哪怕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拿具体的问题咨询前辈,因为更有针对性也就更加容易获得解答。关于其中提到的三种提问方式在生活中可以很方便地就能运用上。
一 推测式提问。复述别人的话语。“听起来,你的意思是”“如果我没有理解错,你的意思应该是”……生活中很多的矛盾都是由于不必要的误解造成的。尤其是男女生交往中,女生总是天然地认为对方应该自己一个眼神就能体会意思。可是亲,他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结果双反都误解了彼此的意思,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二 苏格拉底提问。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问学生问题,引导对方不断地思考。或者我们也可以说是启发式教育。很多时候我们看事物太单一片面,也许是因为我们问自己的问题太少了。对一个概念的理解也是同样的道理,从不同的角度问问为什么是这样,不是那样,有没有什么反例。刘未鹏在《暗时间》中提到好资料是从问题出发,重点介绍方法背后的理念;坏资料是一上来就讲细节,没有分析,直接定义结果。所以你现在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易于举一反三,而有些人死脑筋按部就班,前者重在分析理解,后者重在背诵模仿;而理解了本质才能真正运用知识。花80%的时间去理解为什么,而后花20%的时间去执行,而不是正好相反。
三 事实?偏好?判断?最近看到一句很赞的话:对高质量信息的尊重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可悲的是我们无从判断高质量信息和低质量信息的差别。我们被互联网时代浩如烟海的信息压得喘不过气来。每当重大事件发生,今天大家的观点都是这样的,明天可能就会发生惊天逆转。今天的“史上最帅逆行”成为明天最受争议的话题。大多数人的思维是:对于需要论证的判断性问题,往往看到一个相对好的论证就容易全盘接受论证者的看法。过去奉为圭臬的“温水煮青蛙”为真理被实验人员重新证明错误之后又恍然大悟觉得自己被骗了大半辈子。其实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错误的,因为还有种真理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今网络盛行撕X,但很多时候争论的问题其实根本就没有意义,无非是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南京发展前景好还是杭州发展前景好(此处见知乎神回复),也许这个问题有一些答案可以提供建议,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不还是个人条件。我们的大脑倾向于简单思考,直觉比需要经过层层分析的思维简单多了。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靠直觉、经验、常识解决的。
关于提问,还有一本经典的书籍叫做《学会提问》。个人见解,买一本,作为工具书,先通读一遍,之后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回顾对照,反思总结。这样的方法也许会比看完书写完一篇读书笔记更有效。
后边主要是关于学习方法(大学教科书怎么读 考研计划怎么做 整体式学习等)以及一些免费的学习资源的介绍。这里不赘述。说回到《轻松学会独立思考》这本书,内容都是一脉相承的。《学习篇》教会大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学习如何提问,如何搜索,如何简单的归纳和整合信息,那么接下来就是着重说我们的大脑和思维以及如何更好思考的。(默默想起一句话:你们思考,我观察你们如何思考)
首先是有意识地去思考,古语说大脑越用越灵光是有道理的。总不思考,大脑总有一天会生锈。如何更好地思考呢?不是思绪到哪思考到哪,而是平时要建立自己的一些思考框架。比如问题-对策;SWOT分析;系统思维;整体-拆分……根据内容分布,我自己重新总结书的脉络(或者也可以是思考脉络)就是三步骤:怀疑-辨伪-实践。
1.怀疑。质疑的前提首先是提问。这部分内容可以联系上一本书。其实是多维度地思考。最后是把思考框架流程化培养,对思考路径进行锻炼。
2.辨伪。这部分可以联系本书的第二部分内容-如何快速辨别信息的真假,简言之就是“搜商”;其次是要注意一些逻辑陷阱,这个也就是我们常常强调的批判性思维。
3.实践。应用到自己身上就是防止陷入自我中心、警惕价值判断等等。这本书中我比较喜欢的内容是实践中的创造性思维这部分内容,可惜大叔只是简单地叙述了下,并没有特别展开,没有看过瘾。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道理始终是别人的,没有亲身实践怎么能参透。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去实践的,不要钻牛角尖。
这两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帮助我们建立了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意识,看见了一点光,我们才能有探索更多亮的动力和热情,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