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为何会伤人?这个问题听起来有那么一些恐怖的味道。在中国的文化里,家一直是一个温暖避风的港湾。家也会伤人,似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
作为一个资深的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根据自己多年的咨询经验提出了家庭会伤人的观点。
1. 工作中的权力观念带入了家庭
一个人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个人领域和社会领域。在社会领域的规则是权力,而个人领域的规则是珍惜。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很多人会把工作中适用的权力观念带入家庭-我付出的多就应该有更多的发言权,并与爱人或是孩子比较甚至想要控制家人。这些方法在工作中往往奏效,但是家庭中秉持着这种观念是不合适的。在工作中,处理主要的是利益,目标是解决问题;家庭中,处理的主要是感受,目的是相互理解。
2. 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我能理解你,可是。。。”“我无法理解你为什么。。。”“你不能理解我吗?”这应该是家庭中经常会出现的句式,在生活中或许也如此。在家庭中,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而理解这件事却很难。我们习惯于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忘了对方也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每个人都想理解配偶,但是往往会犯这几个错误:
1.揣测,作为最亲密的人,伴侣总是认为自己是最了解对方的人:“他/她不张口我就知道他/她要说什么。”诚然,有时候我们确实能猜到配偶会说什么,但是我们常忽视了配偶说这句话的情绪,仍然用自己的坐标去揣测对方的意思;
2.评价,在我们的坐标体系中,自己是唯一的中心,我们需要对他人进行评价来保持体系的平衡与稳定。夸奖和批评这时候都成了我们用来控制对方的工具,对于亲密关系来说,这件事再糟糕不过了;
3.出主意,我们经常会遇到有人向自己“诉苦”。这种时候,我们倾向于为对方出主意,而一旦谈到这里,谈话很有可能就此结束,甚至让对方把转移情绪到了自己身上。实际上,多数时候对方只是为了借问题宣泄情绪,根本不需要我们的建议。而且我们是从自己的坐标出发为对方出主意,这会严重妨碍理解的达成。
书中举了一段夫妻的对话为例,这是我认为全书最精彩的地方:
妻:累死我了,一下午谈了三批客户,最后那个女的,挑三拣四,不懂装懂,烦死人了。
夫:别理她,跟那种人生气,不值得。(提建议)
妻:那哪儿行啊!顾客是上帝,是我的衣食父母!(觉得丈夫不理解她,烦躁)
夫:那就换个活儿呗!(接着提建议)
妻:你说得倒容易,现在找份工作多难啊!甭管怎么样,每个月我还能拿回家三千多块。都像你的活儿,是轻松,可是每个月那几百块钱够谁花呀?眼看涛涛就要上大学了,每年的学费就万把块吧?!(觉得委屈,丈夫不理解,还说风凉话,开始抱怨)
夫:嘿,你这个人怎么不识好歹?人家想帮帮你,怎么冲我来了?(也动气了)
妻:帮我?你要是有本事,像隔壁小萍丈夫那样,每月挣个三五万就真的帮我了。
夫:看着别人好,和他过去!不就是那几个臭钱吗?有什么了不起?这是一次糟糕的沟通,妻子只是想倒倒苦水,但丈夫把“苦水”当成问题,急着出主意“解决问题”去了。如果他放弃这种意识,而是只倾听,那就是另外一种情形。妻:累死我了,一下午谈了三批客户,最后那个女的,挑三拣四,不懂装懂,烦死人了。
夫:大热天的,再遇上个不懂事的顾客是够呛。快坐下来喝口水吧(把她平日爱喝的冰镇酸梅汤递过去)。(对感受表示理解)妻:唉,挣这么几个钱不容易,为了涛涛今年上大学,我还得咬牙干下去。(感到了丈夫的理解和关切,继续倒苦水)
夫:是啊,你真是不容易,这些年,家里主要靠你挣钱撑着。我这个挣公家饭的人,最多能整个宽敞的房子回来。(表示接受)
妻:话不能这么说,涛涛的功课、人品,没有你下力,哪儿能有今天的模样?唉,我们都不容易。(感受到了接受,也回报接受。)哎,厨房里烧什么哪,这么香?
夫:红烧狮子头。(得意地笑)涛涛,别学啦,吃饭!你妈回来了。前一种例子是“错位的交流”,妻子想交流感受,想宣泄烦恼,丈夫却想“解决问题”,结果误解产生。第二个例子是“丝丝入扣的交流”,妻子倒出的郁闷得到了丈夫的理解和接受,她也回报以对丈夫的接受,在单位攒下的烦恼于这短短几分钟的对话中就消除了。
这里的对话虽然是以假设的方式提出的,但我们都能感受到这样的对话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了无数次,我们是否每次都能达成第二个结果呢。
3. 孩子是最爱
孩子应该是我们的最爱吗?这个问题在东西方文化中差异非常大,我们常常在各种美剧或者好莱坞电影中看到父母虽然很爱孩子,但是他们更珍惜夫妻间的感情。而在中国,亲子之间的关系往往被凸显的更重要。
爱和分离是生命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是为了将他推出家门,推到更广阔的世界里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而孩子也会找到自己的伴侣,将自己的孩子推向更广阔的世界。爱,就在这样的循环中源源不断的传递。
势必要分离的,不是最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有这样的倾向:重亲子关系不重夫妻关系,好像夫妻关系就只是完成传宗接代的工具。但是,不管我们多敬爱父母,我们终究要离开他们去过自己的生活;不管多爱儿女,他们也要离开我们去过自己的生活。而配偶,才是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
重夫妻关系并不是把最多的资源给配偶,当孩子和老人需要照顾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更多的资源给他们。只是,我们一定要懂得,陪伴一生的伴侣,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心理寄托。
当然,这只是本书中的三个观点,本书中还有很多观点我没有在这里提到,不代表我认为它们不重要,只是篇幅有限不能赘述。而且以我有限的心理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读,肯定不比武志红老师书中的原话来的鞭辟入里。
如果是在百年以前,甚至十几年以前,这本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可能被认为是大逆不道,背弃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然而,在现在,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已经获得了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与自己的坐标冲突的观念了。毕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人类才能从蒙昧中进步,在冲突中成长。
如武志红老师在前言中所说,书名虽然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但这是一本温柔的书,愿你我都能对身边的人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