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读了本木儿的书《行尽江南未与君遇》,上面多的是我国古代各代留名之人,有的是为英雄,有的是为圣贤,有的是为奸雄。
最近少有读书,多半读的是哲学思想之类的,很少有文学类,不过读了一本曹昇写的《李斯与秦帝国》,发觉真的是写得不错,行文之处多种文风,由见作者阅历之丰。
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极多,想到这些,真心感叹我中华历史上出现了无数的谋士、明官、明君、英雄、圣贤、豪杰、巾帼以及孝义之士。
文学记载,名士有避世隐居者、积极求取者、不畏强权者、直言进谏者、国亡速死者。他们都具有冒死拒敌、杀身成仁的“士”的精神。不管立朝还是居乡,无一念不在国家,无一言一事不关事故。
留名于那个时代的人物,个个都忠烈而悲壮。有“天日昭昭”的岳飞,有“国亡我当速死”的陈文龙。他们几乎都是忠而见疑,信而被谤,都遇上了“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的君王。
古来丹心执节的忠臣良将,谁不寂寞?
毕竟,像范蠡那样为君复国鞠躬尽瘁,并能功成身退的毕竟少数。范蠡是劝过文仲的,说待越王复国之日一定要离开,否则不可与安,但文仲不信,结果勾践的宝剑架上了文仲的脖子,而这把剑上还有另一个人的血-信而被谤的伍子胥。
英雄适合战场,不适合和平,挡不了自己人的诽谤和“莫须有”,英雄救得了百姓,救不了自己。这就是中华自古的忠君精神。忠君让他们拼尽一切,忠君让他们身陷火海,这种忠君精神强大到了一切东西无法摧毁的地步他让英雄更好的青史留名,让悲壮变得更有魅力。这种愚忠在那个时代还是很受用的,但在今天就没必要拿出来了。
中华"英雄'文化可谓静水流深,它贯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始终,孔丘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英雄不问出处。
我国传统文化当然一部分体现在英雄文化上,更多的是层层次次方方面面的不同领域的各种文化,精神层面比如勇、义、仁、礼、智等等。礼仪之邦我华夏儿郎。物质层面如茶文化、,有茶圣陆羽;酒文化,有酒仙杜康;服饰文化就多了,汉服复兴汉家衣裳,其他各民族服饰不计其数;饮食文化,舌尖上品中国,各地菜肴都具特色;各种风俗人情,建筑屋宇亭台楼阁等等文化都是汉文化的瑰宝,被传承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