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其实,在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浮想联翩了。
陌生,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
又或者是一种气质?
陌生人,会和我们有着怎样的交集呢?
当我看见一个陌生人的时候,又回产生怎样的联想呢?
什么才是最令人错愕的陌生,但又隐藏得无影无形的呢?
大概就是自己对自己的陌生吧,是自我人格和无意识的分裂,是对情结的遗忘,是对直觉的漠视,是对信仰的怀疑,以及对真实渴望的压抑。
丢失了本质我的人是不存在的人,是自精神处消亡的人,是深陷痛苦却又不知道自己因何而痛苦的人。
城市里的人纵横交错,于密密麻麻中编织成了一张大网,像Wi-Fi笼罩着一个又一个区域,纵然外在难以觉察,可内心却早已被控制。
我忍不住发问,难道我们真的认识自己吗?那个本质的自己,当身体发出一个呼救的信号时,你是把它当作疾病,还是一份“化了妆的礼物”?你信任自己对于成功的定义吗?还是活在他人堆砌的种种错觉里难以自拔?所谓的安稳,到底是一种本能的需求,还是源于对于生命无常的极度恐惧?
当你的心终于攻破了由别人的意念叠加成的堡垒,走到了你的面前,给了你一个方向,你能够信任它吗,还是会因为旧模式的作祟,而选择视而不见。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极为有限的,干了自己真正想干的事就很难再有力气去为别人的梦想搬砖。
每个有梦的人,都期待实现的那一天,但是和梦想站在一起是有代价的,这代价就是你注定要令一些人失望,注定要经历内心的波动,注定要舍弃一些外在的东西而回归自己的源头,也注定要承受所谓的失败。
跳出来,重新寻找自己,把天性中最自然纯粹的部分活出来。听起来很振奋人心,可做起来,却很艰难。
也正因如此,我才格外的佩服金子。(金子,也是我在本期采访的对象。)
在我心里,她谦卑、严谨,有着土象星座的踏实,坚韧。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讲师,她不仅善于倾听也精于表达,所以总能让人感觉到她的温暖和真诚。
可是,在此之前,她曾有九年的时光是像机器一样生活的,因为主修的专业是日语,毕业后,理所当然的进了日企工作。然而,那九年她过得并不快乐,每天重复性的工作,剥夺了她与生俱来的创造性。日子像是一条不会拐弯的直线,从起始处延伸至终点,一眼就能望到头,让人无奈又悲哀。
渐渐地,她的身体出现了状况,情绪也变得忧郁起来。有一段时间,她会一个人默默的在阳台抽上几根烟,会在清晨起床的时候感到莫名的失落。
随着神经性头痛的不断发作,她的身体里,也开始出现了另一个微弱的声音,在呼喊,召唤她自己。
于是,当她出现在那个“做自己”的论坛上,听到当时已经60岁的著名导演方励说的那句“重复是最无聊的事”时,她的心被再一次撼动了。
回来后,她义无反顾的递上了辞呈,再没有半点犹豫。原因和她的人一样单纯,仅仅是不想再做一个只会赚钱的机器,她想要用热情蜿蜒出一条比直线更曲折也更精彩的道路。
1、之前日企的工作是怎样的呢?你觉得和现在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先后在不同行业(旅游、广告)的日本企业做过9年的时间,由于从小就是学霸,好孩子,大学又是日语专业,开始的时候感觉自己蛮适合在日本企业干活。日本企业大多重视上下级界限和责任,作为员工或者小领导并不需要你动多大的脑子,开多大的脑洞,更看重的是“积极配合领导,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在日本企业安全感是极强的,不用费太多脑子。现在完全不同,自从成为咨询师,也算是所谓的自立门户吧,那安全感落差体验妥妥的。
记得在最后一家日本企业上班的时候,最后的一年里,我看了21本小说,除了工作,加班之外,并无过多追求,因为也没时间想别的,在公司就是体力上的累,每周加班时间堪比程序猿[擦汗],回到家什么也不想去想,也不想去做。
周而复始,一天一天。周围同事也是这样,有的已经累出了病,虽然福利待遇很好,可以报销,然并卵。
2、在日企的时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什么都不想,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像机器一样的作业和与同事的聊天让我越来越感觉到力不从心,发现这些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日企讲究熬年头,每熬个1-2年,Title升上去了,工资能有个小飞跃,然后呢?一直加班透支身体吗?做着并没有什么创意可言的所谓的广告?不。当时的工作看起来光鲜,但感觉就是一个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并不是不可替代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比较低。“什么都不想”就像是身体被掏空了,好像没有力气再去想所谓的“美好的明天”,“梦想”之类的,那些都是奢侈品。由于工作时间过长,空下来的时候只想怎么让自己舒服一些,基本就是高消费一些东西,或者看小说,看电影,现在回忆起来真的是很空虚。没有信仰、没有梦想的人生觉得格外漫长无趣,每天晚上都不想睡觉,早上害怕起床,因为起来了又是那一套东西,不知道要怎样体现自我价值。
3、感觉就像是机器上的一个环节?
是的,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
和你聊突然把我带回了当时的感觉。
不过,这样的反差反而会让我更珍惜现在
那也是我的经历嘛,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浪费了不少时间啊
4、浪费了好多时间,浪费在哪里了?你觉得 哪部分最浪费呢?
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了应付当下的工作和紧急的事务上,而那些重要却不紧急的事情被完全搁置了,比如,在本职岗位无法体会到价值感和成就感后并没有及时去梳理,没有去觉察自我深层次的需要,反而强迫自己去接纳,那并不是真正的接纳,而是压抑。尽管对现状不满意,但是并没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去调整和改善,也造成了最后出现神经性头痛的躯体化症状。
5、没有去梳理也好,对现状不满意但是并没有去调整也罢,你觉得这两者的后面隐藏着什么或者是什么滋长了它们?
就像这一期的主题“陌生”一样,感觉那个时候自己和自己是疏离的,是完全陌生的,只是不自知,反之,在外道上找很多原因或者很多借口来“继续自己不舒服的状态”,那个时候会觉得周围人都是这个样子啊,累的要死,为了一口饭或者一份工去拼,觉得自己和别人是一样的,如果自己有什么其他想法,那太矫情了。其实是回避了内心的真实渴望,完全没有去触碰,对自己是非常陌生的。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可以鉴别,就是如果那个时候你问我“1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我一定会语塞,因为没有畅想过。为什么没畅想过,因为心没有在这里。那么心在哪里呢?不知道,完全陌生的自我。
6、对自己陌生 身体继续通过“生病”的方式提醒你的心 感觉听起来很无奈。面对身体的“挣扎”,你的心从何时起不再疏离了呢?
身体是很诚实的,它不舒服了带给你的痛苦是直接的,让你无法再承受更多的工作,不得不选择休息、请假。尽管当时只是以头痛的方式出现,但其实自己可以感受到其他部位也有不适了,决定自己还是先不要“玩儿命”了吧。那个时候对于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仍然并非很清晰,于是踏上“找自己”的路。
7、后来有埋怨过自己吗?觉得自己对自己有些太忽视了?还记得踏上“找自己”的路是从何处开始的吗?以一种怎样的方式?
有觉得很对不起自己,原来很长时间和自己是疏离的。决定“不玩儿命”之后,先是休假出游了一段时间,想调整一下身体和心情,然后通过看书和旁听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课程,希望得到启迪和发想。
8、这种疏离,这种陌生,从心理学的角度你是怎样看待它们的呢?有找到答案吗?
疏离和陌生感绝对是学习心理学以后,加上自己的觉察才感悟出来的。当你没有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更多的是用想法代替自己的感受,要求自己“应该…”“…是对的,…是错的”,而自己是愤怒?是委屈?是难过?全然不问。忘记了“我是自己,我不是自己的想法”。其实这样的状态我想大部分朋友都有所体验,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慢下来,没有去留意。头疼也是后来接触了心理学后获得的解释,因为自从离开了原来的企业这种疼痛神奇般消失了。
9、再找到自己 亲近自己 是什么时候找回来的 具体发生了什么呢?
这个过程是缓慢递进的,具体从什么开始并没有明确的时间点,但是这种找到自己、亲近自己的过程一直延续到现在,还会一直继续下去。那种感觉并不是像翻磁带一样A面听完了翻过去听B面,而是慢慢的对自己的内心有一点点觉知,发现原来自己对这个感兴趣,对那个感兴趣,讨厌这个,喜欢那个。不要小看这些点,有很多都是之前未曾注意过的,其实他们一直就在那里,等着你去发现,当然,不用心的话可能永远无法发现。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一次成长小组中,带领老师运用舞动的方式,随意跟着音乐去舞动身体,我第一次发现自己很喜欢这样的感觉,这之前我是从不跳舞的,连做操都没有过,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可以跟着音乐随意做出反应,而且是带着愉悦和生命力,在身体旋转动作的那一刻,感到快乐充盈了整个躯体,脸上会不自觉的带着微笑,最后变成大笑,哈哈,同时有一种对生活美好的感叹。这大大有别于在日企上班时的状态。后来把这种感觉告诉了老师,她说其实我的生命力是很旺盛的,很开心。
10、舞蹈时感觉好像是在和身体连结,当和身体连结的时候,你除了心里喜欢,脸上不自觉的笑容,还感觉到了什么?或者说,触碰到了什么,和以前在日企的状态如此不同?
舞动有一种很简单的快乐感,就像发现了新大陆,“原来只是这样子做我就能快乐啊”的感觉,以前累了烦了都是去吃很贵很好吃的东西,或者买很贵的东西犒劳自己,但是总感觉还是填不满。而舞动,不需要花一分钱,只是跟着音乐去随性动作,就迸发出内在的力量,发现除了僵硬的坐着和睡觉,原来身体可以这样子去动作,舞动过程中体会到与自己身体的联结,好像身体本身的样子被释放了一样,而以前在日企好像我是我,身体是身体,始终是隔离的,没有融合成一体。可能这样说很难理解,但是当时舞动带给我的感觉现在回忆起来仍然记忆犹新。
11、我是我,身体是身体,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分裂?
是很分裂,确实是那个时候的写照。当我和身体没有走在同一个轨道上,除非自我有觉察,否则只有心会知道,而自己却被一些外在的东西所干扰去舍本逐末。
12、你觉得舞动这种单纯的快乐之所以能被自己挖掘和释放出来,是因为自己身上的某种特殊的品质?还是,人类本能所牵引出的共性?
是全人类的共性,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内在的源泉触手可及。
13、内在的源泉是什么?触手可及,你是怎样发现它触手可及的?
每个人是自我情绪的主人,快乐就是内在的源泉,它静静的等待你去触碰它,去带它出来,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去找一些其他的东西,或者会因为其他人的行为而决定自己的情绪,看是要放愤怒出来,还是放痛苦出来。
而音乐是直接进入到潜意识的形式,它可以连通心灵与身体,激活内在本来就有的力量,那种感觉太棒了!
14、感觉因为其他人的行为而决定自己的情绪好像是一种被动(被控制)的状态,而你提到的主动去触碰内心快乐的源泉是一种主动的状态,去找寻,去发现,去开启。音乐进入潜意识,激活了那股力量,这种感觉,以前在听音乐的时候,感受过吗?
是的。被音乐所震撼的感觉以前有过,比如听摇滚的时候感到身体要炸开,那时没有接触心理学,只是觉得很震撼,好像要做些什么但是不知道能做什么,怎么样去抒发和表达,或者说怎样把它变成一种力量迸发出来。借由舞动,可以很好的去做到,让自己更有力量感,感受自己的身体,感受和自己在一起的感觉,是非常自由的允许身体去舒展,去动作,不是视频教学,也没有人带领,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
15、这种震撼,因此身体自由的舒展,不需要带领,只是纯粹的抒发和表达自己,任由力量迸发而出,还像什么呢?除了透过舞动来表达和释放,你还通过哪些方式试图和自己连结,和身体,也和心连结?
让我想到了写诗的感觉,同样都是自我的东西,纯粹的抒发和表达自己。现在想想,力量的来源有一部分是以往压抑的愤怒和对抗,现在却可以用这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种升华吧。除了舞动,冥想和运动也让我能找到更加踏实和真实的自己。去年4月份的时候开始运动,每天半个小时,结果三个月减掉了12斤,不需要节食,开始的时候很累,但是身体的变化非常惊人,当你发现这是健身而不是减肥,发现不需要少吃一顿饭身材却可以更加匀称结实的时候,会感叹这才是顺应了自然之道,运动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今年开年发现通过写诗和绘画也是和自己对话,发现自我不错的方式。这里要特别感谢小裴的“白风诗社”,参加活动回来一直在写写画画,可能带不来金钱,但是我感到那就是自己所需要的,内心是富足的。似乎现在越来越偏向“自然”的一种状态了,就是呈现自己本来的样子。
16、感觉你的这种表达,和运动一样遵循了“自然之道”,似乎可以更加顺遂,不费力。表达自己,靠近自己,觉察自己,连结自己的时候,陌生感,疏离感是不是也就消散了,就像你说头不再疼了?
哈哈,是的,联结自己究竟是怎样的感觉很难说清楚,每一个体验过的人内心都会有那样一种感觉,就是“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脑子不混沌了,头自然也不疼了。
17、呈现自己本来的样子,跟随自己的状态去行进。感觉是很令人兴奋,却也十分放松的事,不用对抗,也不必害怕的样子。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要做什么,好像是很笃定、清明的状态,是这样的吗?
嗯,确实是这样的。和以前在企业里迷茫的挣扎完全不同,尽管现在的收入不及企业,但是内心的富足感和力量感却是之前不曾有的。会感觉每走一步都是踏实的,笃定的。
18、最初你说过现在物质上的稳定性和安全感显然不如以前,但是内心的富足感、力量感却是以前没有的,每一步都踏实笃定,最重要的是连结上了内在快乐的源头,好像不再疏离了,也清楚自己的方向了,是吗?
是的,之前是感觉如何做也填不满内心的缺口,总感觉没有满足,但是少了什么不知道。今天会感觉自己的需要,未来的方向是越来越清晰的。
19、当时从稳定却迷茫的状态中跳出来为自己重新寻找方向,或是重新寻找自己,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了,除了一开始的身体出了状况,还有哪些人、事的发生成了助推器呢?
在决定离职求学之前,和我的先生长谈过一次,他是非常支持我去“找寻自己”的,这让我踏实了不少,那一年的年底机缘巧合的参加了著名职业规划机构主办的第三届“做自己”论坛,清楚的记得压轴的嘉宾是已经60岁的著名导演方励,他说“重复是最无聊的”,所以他从不准备演讲稿而是对现场提问即兴回答。坐在台下的我就想,一个60岁的人还这么活蹦乱跳的在台上,让人羡慕和向往。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也助推了我的离职求学之路,因为不想成为一个无趣的只会赚钱的机器。
所以决定了就马上提交了离职申请,虽然已不年轻,但是那个当下是我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如果还拖着不做,就真的来不及了。
20、机器和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就你的经历和改变而言?
机器人不需要思考,只是重复工作,甚至可以比人做的更好,2016年阿尔法人工智能赢了围棋世界冠军,但是我想他不会有荣誉感,价值感,成就感,至少目前的人工智能还没有,因为感觉这种东西是人才有的,我们能感觉到自己高兴,开心,痛苦,难受,被欺负的屈辱感等等这些是宝贵的。我们的眼泪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解读,这是宝贵的。
21、先生的支持让你踏实许多,现在回想他对你的这份支持,你想对他说什么?
对我的先生,真的很感激,很感恩,平时对他说的很多了,就不在这儿表达了吧,哈嘿嘿。
22、那么想对决定后就能果断的递出辞职信,寻找真实自己的金子,说些什么呢?
对当时的自己想说:“好吧,如果我知道4年后我会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何不提前行使我的权利?感谢你为自己做了一个决定,创造了一个成为自己的机会”。
23、2017年已经开始,如果可以你想给那些和你当时一样,有着相同渴望(找寻自己)的朋友怎样的一段祝福或者提醒?
社会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相信我,我知道你在经历什么,因为那是我曾经经历过的,多去倾听自己的内心的声音,答案就在你的心里。允许自己以不打扰别人的任何方式存在。
24、在这个重新“认”回自己的过程里,你还有没有什么想永远纪念的?
这个问题好特别,激活了很多回忆,是有的。
那是在刚离职还没有正式开始学习心理学的时候,去听过一节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公开课,老师让画10年后的愿景图,当时很苦恼,第一,我不会画画。第二,我当时没有什么愿景。结合以上两点,我只能尽可能的在自己能画的形象当中找出类似愿景的东西画出来。有规定时间,所以匆匆画了我站在讲台上讲课,台下做了很多人。然后又画了开车环游地球。结果,到现在,将近4年的时间,都实现了。所以我想这一次可以做个更离谱的梦吧。
后记:
这次的采访通过微信进行的,结束时已是九点半了,但我却没有丝毫困意。想来十分奇怪,金子分明是我很熟悉的朋友,却好像直到这一刻才认识她,她是怎样的一个人,有着怎样的故事。
悲哀于永远无法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源头的炙热,无法让自己可以“止”,永远像有方向但实际上又毫无方向一样。
而最可怕的是和自己的陌生,是不清楚自己的心该安放在何处,因而自怨自艾。
金子的回答让我明白一件事,一味的朝向外部,很容易让一颗心变得茫然无措。而向内,活水源头的幸福感才能被释放出来。毕竟,对物质现实的屈从和对灵魂之爱的臣服往往也只有一线之隔。
当她在和我分享舞动时的那种美好、自由的感觉时,我不禁想起《与狼共奔的女人》里的一句话-“野性”不是失去控制,而是指过着天然的生活,无论内外都与本性和谐一致。
的确,一个健康的女人很像是一条狼:精力充沛,生命力顽强,具有强烈的领地意识,充满创造力。然而,如果跟自身的野性脱离了联系,她的人格就会变得单薄、呆板而乏味。
金子,到底是找到了自己的“野性”,才能在此后的日子里,一心一意的忠诚于自己,而不是迷失在旁人零散随意的认同中。
生命是周而复始的轮回,犹如风暴一般不断冲刷着我们的意识,但打击并非祂的初心,而是为了让我们借着痛,更加认清自己,从而推开觉醒的大门。
唯有在风暴中归于暴风眼,才能坐看风云变幻而心安稳如山。
愿每一个看到这篇采访的朋友,都能像金子一样把自己“认”回来,和自己亲切而非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