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经历了近十年的高速增长后,迎来了转型期。转型对于一个公司重要,对于一个人也很重要。在这个期间,我们倾向于去挖掘那些典型的事件、经验,将其放大,有时候会冠以“精神”两字。
那么多人学精神,用精神,能真正用一个模式成功的实在太少。客观条件限制是最容易找到的原因。我们会说:
如果我也有那样的条件,一定比他做的好。
我如果换到那个位子,绝对出同样的成绩,甚至更好。
我们可能忽略了人家成功的本质原因。
最近在读樊登老师的《可复制的领导力》,他认为领导力是可以复制的,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为什么呢?
思维模型和工具。
西方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模型和工具,用我们通俗的话说就是:
套路。
只要掌握思维的套路,熟练工具的使用,假以时日,每个人都可以具备领导力。
今天李笑来老师公号更新的文章《万事相同》,提到写演员王劲松说的一段话:
以前,年轻演员问过我,怎么演好一场戏。我说,一场戏拆出两百个零件就可以了。一个普通的开车人,他大概会知道车的主要构件是什么,但是变速箱能够拆多少个零件他知道吗?他不知道,因为那是汽修工的事儿。但演员就像汽修工,这台车一旦打不着火,你就要知道哪个零件出问题了,你必须要有能力把零件拆成最散的,再重新拼装。要想真的把戏演好,做一个合格的演员,也都得从知道哪个零件有问题了,然后重新拼装开始的。
笑来说:
其实做什么事儿都是这样的,或者说,都是一样的:拆解拆解再拆解,拼装拼装再拼装。
有没有拆解和拼装的本事,跟一个人对工作的熟悉度、对业务的深入度有关系。有的人能拆,但是不熟悉,最后拆掉的东西拼不好。有的人可以拼出来,但是时间和质量过不了关。只有那些能保质保量完成拆装的人,才能获得有效的产出。
人的学习必有过程,我们不可能像机器一样,可以直接拷贝更高级的副本获得更深的洞见和技能。
其实,公司要求学习的精神里,出现最多的词是:
坚持。
每天雷打不动开晨会,每周固定上门回访客户,每次上级部署工作当天部署到位等等做法,坚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是日积月累出来的套路,我们看到的是最终成型的东西,当然可以拿来主义。可这厢拿来,与实际操作可并不能完全等效,你得践行:
有思考的拿来主义。
你得锤炼自己的套路。
想到自己的工作中如何做事,如果套用“套路”两个字,还真有很多差距。现在,只是被动接受任务,交差完事,毫无套路可言。我们的套路是被我们称为经验的东西,可一个人的经验是在你的脑子里,你想传承,想复制,就难了。
一旦我们时刻对自己做这样的反思和分析,形成习惯,慢慢就会变成自己的套路,展现出来的就是个人风格。你想让其他人都有你的一点风格的影子,要做的是把这些套路写下来,总结成模型,拆解成更小的打法,别人一看就能明白还能立马用上。
师徒制可以将师父的独家套路一代代的传下来,但无法做到大规模复制。而我们,作为现代人,则可以利用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将套路分的更细,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把这些套路传递给任何想要的人。
做事的套路,总结起来,就是不断的拆解、观察、优化,拆解的层次比别人深,自然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你就成为了专家。
以前,自以为知道的比别人多、广,就能比别人占优势,比别人更能获得关注。现在想想,这得有多幼稚才会做如此傻的假设。
是时候推翻了。
深度拆解,拆解的过程中,再逐渐去补那些需要的东西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