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歌开启整部电影的基调,用诗歌来串起整部电影的每一帧画面。
毕赣一位年轻的电影导演,有着不一样的野心,有着他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在国外拿了众多国际奖项之后,终于迎来公映,还没有上映,就已经被影迷翘首期待。
这部被奉为年度神作的电影,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不妨跟着毕赣的诗歌来一同走进《路边野餐》。
当以为年轻人说他想要拍电影的时候,在农村,这几乎不可能成为现实。拿着东拼西凑的20万,拍一部自己的独立电影,演员们也不知道自己演的是什么,因为导演也无法向他们去解释自己拍的是什么。
电影开头出现金刚经,作为一个序,已经表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一切。
佛家所阐述的“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暗指着整部电影对时间的一个探索与论证,什么是电影维度下最难呈现的东西,那就是时间。
在空间上已经有诸多的变现,像《星际穿越》里的五维空间的视觉奇观呈现,也是足以让人震撼的。来到时间的叙事上,将过去、现在、未来打乱,亦真亦假。
本片的三个地方,也代表着这三个时态,凯里、荡麦、镇远。
凯里代表着现在,陈升的状态可以是对过去的留恋与拜托自身陷入过去的困境的矛盾体,整个时间线的打乱,也侧面的烘托出陈升这个人的心理状态。随着老医生的托付与要去寻找被送去镇远的卫卫,陈升只身前往镇远。
这时候的火车仿佛是一辆时光机,将陈升拖回过去,拖回梦境。陷入一个叫荡麦的地方,这是一个虚构出来的地方,这里的一切都是陈升的梦境,他在这里遇见长大后的卫卫,与一个和自己过世妻子同名的女子,荡麦就是陈升对过去的一次缅怀,他想见到自己的妻子与卫卫,还有哪一首《小茉莉》。这里将梦境与现实融合,观众也会陷入一个不知所云的情景中,这本来就是导演的圈套,使观众置身于混沌之中。走出荡麦,从梦中醒来,陈升这个人也完成了自己的蜕变,他将于过去告别,回到现实,踏上未来之路,一首《告别》贯穿影片。
来到镇远,把老医生托付转交的东西带给了老医生的旧情人,可是老医生的东西在梦境之中的荡麦就“不在”了。留下的也就是一句嘱托与寒暄。 还有那个在荡麦的望远镜,也被陈升带到了现实之中。 也许荡麦真实存在,也许只是陈升把东西遗落在了火车上。谁知道呢。
诗歌是本片贯穿画面的工具,是留作转场用的。诗歌的好坏,我们不必多说,见仁见智,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看法也会不同,就不过多的赘述。其中这首诗比较特别。
“命运布光的手,为我支起了四十二架风车。
源源不断的自然,宇宙来自于平衡;
附近的星球来自于回声,沼泽来自于地面的失眠;
褶皱来自于海,冰来自于酒。
通往岁月楼层的应急灯,通往我写诗的石缝。
一定有人离开了会回来,腾空的竹篮装满爱。
一定有某种破碎像泥土,某个谷底像手一样摊开”。
在预告片里出现过,在荡麦卫卫开着摩托车送他时出现过,这首诗对应的是什么,我认为这首诗来自于导演在写剧本时对主人公的一种精神状态的诠释,对时间的留恋,对过去的惋惜,对爱人的追忆。
陈升这个角色在出狱后活得并不开心,亲人的离去,与对现实的不适应,导致了他对过去的怀念。他过去可能是一个混混,办事都还是用江湖规矩,是一个比较老派的人。
视觉符号,用视觉来展现时间,导演将自己对电影的理解,与对电影语言的探索,将从时间的维度去树立属于自己的镜头语言。本片中能看见许许多多的对时间的展现,是非常密集的展现,这也是电影从始至终的母题,来自金刚经的“三心不可得”。可读的时间观众能看见,而有些晦涩的隐喻却让观众云里雾里,甚至觉得部分片段不知道在干什么。
科幻小说和电影会用比较有想象力的视觉方式呈现时间,但是都不想《路边野餐》这样具有一定的解构意义,将时间模糊化,将空间打乱,就像一幅表现主义的抽象绘画,也许就像蒙克的《呐喊》,只是一种复杂的内心独白。
本片也许就是一种扭曲的时间表现。卖表的男人,卫卫在墙上画的钟表,洋洋手里的风车,在镇远车上的钟表,最后在火车上的时间表现等等,这些对时间的表现始终贯穿全片,成为强大的视觉符号。
关于本片最大的看点,当然要属42分钟的长镜头,是关于陈升梦境里的荡麦,影片营造的虚拟地名,虚拟的人物,都是陈升内心的投射。
一刀不剪的长镜头也是导演想要传递的电影观,他本人说,电影最好的观影感受就是一气呵成,只用两周的时间去排练走位,镜头等等,也实属不易。里面出现的人和物,还有歌曲,都是在告诉观众陈升一直在留念于过去,从他出狱之后生活没有像以前一样,他会产生茫然。卫卫是他的侄子,他想抚养卫卫,寻找卫卫,梦境里也是卫卫成年后的模样。就好像他需要寻找一个情感的寄托,来抚慰他内心的孤独。
长镜头始终带给我的感受就是一种无力感与孤独感,陈升穿着老医生留给旧情人的花衬衫,就像一个孤独的舞者在荡麦游荡,寻找与过去相识的点点滴滴。
本片的摄影是非常粗糙的,有些摇晃,偏离水平线画幅的镜头是非常业余的,这些镜头多到快形成灾难性的事故了。没有钱请更好的摄影师,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导演是对艺术有一定的偏执和追求完美的人,也不止于此。多拍几条也许就不是这个样子了,本片的摄影是最大扣分点。
最后我想谈谈导演,一个27岁的年轻人的长篇处女作能达到这样的高度,确实实属不易。大大小小的奖项的肯定,也预示着毕赣的前途一片光明。
有人说他想年轻的贾樟柯和侯孝贤的综合体,贾樟柯的电影具有社会性的批判诗,侯孝贤拍的却是时代背景下的散文诗,而毕赣却是游离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意识流诗歌。几者不可比较,不在一个维度上,但是毕赣的野心可能要比前两位要大的多,有一种要创造历史,在历史留名的野心存在,只希望不忘初心,不被浪潮所卷走。
更多好文关注微信公众号【轰炸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