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你的iPHONE,打开设置-屏幕使用时间-微信,看看你每周使用微信的总时长。 你每天微信的使用时长是几个小时?
过去7天,我的手机使用总时长是40h,微信就占了16h,占比40%。这组数据,足以说明微信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它让我们沟通更加及时更加方便,但是同时,也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我们已经分不开工作与生活,各种私聊和群聊充斥你的屏幕,你开始在微信端处理各项“事务”。
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一两项事务,你可以很高效地处理,但是随着事务的增加,当你的微信好友到了上千,微信群几十上百(应该很正常),量变累积造成质变,微信让你逐渐落入失控的陷阱,你感觉自己好像每天处理了更多的事务,自己越来越忙,应该越来越高效了。但是越处理,越低效,事情却是没有结果,这是为什么?
忙,并不代表有结果,因为可以瞎忙。效能的本质就是用你最旺盛的精力做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你每天必须工作8小时或者必须996,这些个标准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事情,这是基于工作量等于结果这个假设,同样也只适用于有这样kpi导向的公司。然而真的是做得多就好吗?并不是这样的,对于一个高效能人士来说,每天2小时就足够了,就这样他的效能就远超大部分996了。
要高效,我们就要聚焦,但是我们又离不开微信,因为它已经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了。与其采取各种逆人性的手段戒网瘾,不如拥抱微信,顺应趋势,基于微信来打造我们的效能工具,从此告别瞎忙!
接下来,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我自己正在实践的一套基于微信的效能管理方法,这套简单的方法,基于微信的3个小技巧,这3个小技巧分别是
* 申请两个微信
* 建只有自己的群
* 置顶和群消息提醒
首先,为什么要申请两个微信号?
我自己的困扰是,工作与生活交叉在一起,导致分心与低效。我经常在处理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又被了另一个群消息另外的事情吸引了,比如有人约打篮球,比如有人约晚饭,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
后来我为了戒网瘾,准备了两部手机,一部负责打接电话,一部负责上网,有一天突发灵感,为什么不可以像两部手机一样建立两个微信号,一个负责学习,一个负责工作&生活。为什么是工作和生活,因为我自己的微信事务里面,主要就是工作与学习两大类。而且白天关注工作微信号,晚上关注学习微信号,信息做到相互不打扰,更加聚焦与高效。而且通过两个微信号,仪式感增强了很多,另外一个就是成功的让自己人格分裂,在切换微信号的同时,自己的状态也完成了切换。
申请两个微信号,这算不上技巧,它非常基础,但是它成功分流了我两大关注点的信息流量,而且让我做到错峰处理,从此再没有面对大而全的微信时的焦虑感,瞬间轻松了很多,成功为微信减负的第一步。
建只有自己的群有什么用?
最早还是在warfalcon里面看到的这个技巧,刚开始觉得好玩,建了好多个群,后面一直不停地建新的群来玩,看怎么样有效使用只有自己的群,也是在玩的过程当中,不断思考这个只有自己的群的玩法。(先科普下怎么建只有自己的群吧,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号-发起群聊天-面对面建群-输入群密码-不要告诉别人-私人群建好。)
自己的群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就像微信是个大而全的信息入口,它与高效之间最大的矛盾就是聚焦,为了要聚焦,我们就要使用分类的工具,相当于通过建立自己的群,很多自己的群,我们就相当于在微信自建了一个信息分类系统,针对个人的,比如【稍后阅读】,这个功能是模仿罗胖子弹短信的,就是各种群有各种有意义的信息,但是有些群每天都有几百甚至上千条消息,这样爬楼是非常痛苦地。所以【稍后阅读】群,能够让你集中处理那些你中意的文章。比如【收件箱】,也是来自于罗胖的子弹短信,主要功能就是将某些信息中产生的待办事项集中起来,而不是后面通过爬楼来查找遗忘地todo。我现在针对工作号和学习号,都有不同的【自己的群】,按需定制,比如工作号,就有个【xx项目收件箱】,学习好就有个【一直写21天】,任务信息和平时写作素材都会扔进去,然后这些群可以是临时,也可以是长期。长期的群,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都会有【记录】和【反思】,这是常规节目。
综上所述,在两个微信号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在微信号系统里面自建信息分类系统,让你的信息流更加通畅,靠别信息堵车。
最后就是微信群置顶功能了,这个功能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保持聚焦,我一般会把非常重要的工作群和学习群置顶,然后就是各种自己的群置顶。这样处理起来就非常高效,也不会被别的群打扰。剩下所有的群我都会首先开启免打扰,非置顶的群,会根据群消息靠前,不活跃地自然就排在后面了,这就是阅读消息的自然选择。
这样,通过建立两个微信号,建自己的群以及群置顶,就能将微信从信息黑洞转变成你的信息处理工厂,极大的提升你的工作效率,从此告别戒网瘾,告别反人性。
办法总比困难多,你说呢?
欢迎大家积极踊跃实践和实践反馈,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