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旅途就像一列开往世界尽头的列车,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会得到很多东西:那些新奇的世界和未知的未来。然而,我们也会丢失很多,其中,便有那些小时候养成的好习惯吧!
一个好习惯,养成可能需要几十天,几个月,而丢掉只在一夕。
1. 早起
还记得小时候,姑父总喜欢叫我“小山雀”,就是因为每次到他家做客,七点不到,我准就醒了,在他家客厅里叮叮咚咚地捣腾不嫌累,吵得他没法睡懒觉。那时,我总不能理解大人们为啥喜欢睡懒觉,小时候的我,毫无睡意,七点一过,准起床了。也许是长大了,变得和那些小时候不理解的大人们一样了,现在总是赖床,早上按掉无数个闹钟的“小睡”都起不来。常在网上看帖子里,讲”怎么才能做更好的自己?“,常常有一条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生物钟,要早睡早起。其实,这不正是以前小时候的习惯吗?再详细一想,现在妨碍早睡的,是朋友圈最上排那个不停旋转的“刷新“按钮,是无数个SNS的推送或者@。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没有的东西。也许,社会越进步,科技越发达,人与人的联系越通过SNS,我们反而会越烦恼吧!
2. 写作
写作一直是我很骄傲的一件事。从小学到高中,我总是被分在语文老师当班主任的班里(隔壁班就是数学老师做班主任,这是巧合吗?),也被班主任从小夸到大,说文章写得好。当然,这夸的成分也是递减的:小学时写作水平技压群芳,二年级写过一篇“观菊花展”,写了几个排比句“红的似火,白的像雪”,还在报纸上发表了文章,被评为写作之星;初中时,碰到饱读诗书的同学,引经据典比不过别人,但也算是文采斐然,在青春文学(韩寒、郭某某)火的时候,还干过不听课拿着本子写小说的事儿;高中时,可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大神辈出,我也就满足于语文考试作文常常在48+的样子(作文满分60,50分以上凤毛麟角,所以48+算是优秀吧)。而到了大学,一开始做过院报的编辑和校报的记者,还勉强保持了一下写作水平,再之后,就再也没有好好写过文章。
3. 摘抄
还记得初中时,在老师的教导下,养成了摘抄的习惯,凡是读到的好文章,好句子,都会抄下来,几年下来,抄了满满好几本。而如今,因为读书的时间也少了,或者说看的正儿八经的东西少了(微信推送上的文章或者是微博上的文章,能叫阅读吗),再也没有摘抄的习惯。到法国后,尝试重拾过几次摘抄的习惯,却总因没能坚持下来,而被迫中断。
4. 勤奋踏实
这不算是习惯,更算是种态度吧!但也很可惜,是我在成长道路上丢掉的。大学以前,可能也是因为属于中国的应试教育,所以那时知道自己脑袋不灵光,拼智商是拼不过别人的,所以只能当拼命三郎,学习刻苦用功。那时的动力,就是为了进入一个好大学吧!然而真的进入好大学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不再会刻苦学习,勤奋用功,所有与学习有关的事,都只存在于在每学期最后两个星期的考前突击。大学这个新的世界丰富多彩,急于去探索,却丢掉了自己踏实勤奋的本性。
5. 享受孤独
这也不能叫是一个习惯,而算是态度。曾经的自己,并不害怕孤独,反而是享受孤独。按照叔本华的理论,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会有内心的平和的。以前因为一直在保持读书,有汲取养分,所以内心并不畏惧孤独。而如今,因为不再看书,不再去充实自己的内心,逐渐随波逐流,盲从,反而变得害怕孤独。在这个社交网络极度发达的时代,我们的内心反而越来越孤独了吧!
写到这里,不禁怀念起小时候还没有如今这么发达的物质的时代,那时我们的欲望也并不膨胀,没有说一定要买车买房。在如今这样物质丰富、享乐至上而精神空虚、价值迷失的时代,我们丢失的不仅是这些好习惯,还有那些能够让人活出自我,活出本性的东西吧!
小学时,音乐课学过一首歌“小小少年,很少烦恼,无忧无虑乐淘淘”,只可惜,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再复返。
其实把这些写出来的原因,也是因为想重拾这些好的习惯。要重拾,就需要读书、笔耕不辍、养成好的作息。
记文以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