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5

保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简史

 

李占才



保定地处中原与漠北的衔接地带,自从民族产生之后,这里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接合之地,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点地区。所以,历史上保定的民族族别一直是千回百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交融过程持久而广泛,成为著名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民族融合的大熔炉,地区特点非常鲜明且有代表性。


          春秋战国时期来保定的狄族人


    保定历史上规模最大且有确凿文字可追溯的民族融合,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狄族人来保定。 

    狄族是远古时代中国西北高原上的一个游牧民族,部落众多。“狄”是内地人对这些游牧民族的蔑称,不是这个民族的自称,实际上他们自称“胡”。殷商时,他们开始向内地移动。西周时,其中的白狄部落到达陕西、山西一带。白狄部落又分仇由、肥、鼓和鲜虞四姓。公元前774年,肥、鼓、鲜虞三姓,自山西越过太行山来到河北。   

 春秋初,肥、鼓两个部落先后被晋国所灭。鲜虞部落在河北站稳了脚跟。春秋末期,随着实力增强,鲜虞学习中原各国的做法,于公元前506年在今唐县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取名中山国。鲜虞中山国建国后曾两次灭国两次复国,国都先建今唐县,继而迁定州,后再迁平山县。

    自鲜虞族于公元前774年来河北,至公元前295年中山亡国,时间长达479年,几乎绵亘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今保定大部被该国管辖达211年(公元前506年至公元前295                             

年)。保定是鲜虞中山国的开    

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的中山王铁足大铜鼎


国地,其中唐县作为国都的时   间达91年(公元前506年至公元 前415年)。                 

    鲜虞中山国的最终疆域曾经几乎涵盖了今保定市的全部[if 国家还被周朝天子正式承认,首领被授封为王。封王后该国开始与魏、赵、韩、燕“五国相王“互相平起平坐。后一度又和战国七雄比肩,被称为“战国第八雄”。鲜虞人特别是他们在唐县建立中山国之后,在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充分体现出其民族的优良素质和文化特征。鲜虞人团结齐心,重义轻生,忠勇为国,慷慨悲歌,视死如归,推崇儒学,仁厚实在,忠诚守信。[if !vml]

[endif]他们还有重商意识和经商传统,“中山民仰机利而食。”鲜虞人心灵手巧,致使“中山多美物”。该国工匠和艺人众多,他们在冶炼、铸造、建筑、制陶、制玉、丝麻、服装、酿酒、乐器等方面的技艺为各国之冠。比如,其做在铜质器物上的工整精美的长篇铭文,至今我们也不彻底知道他们是采用了什么工艺做上去的。保定市唐县北城子一带[7],曾出土大批精

       唐县北城子遗址出土战国四兽耳铜瓿        









美的战国时期与鲜虞 中山国相关联 的青铜器,包括马衔、剑、削、壶、鐏、鼎、豆、瓿、甗、簋等,都设计极其精美。郭沫若说“中山是个艺术的民族,并把北方优秀的文化传入中国。”他们男人喜欢杂技和歌唱,女子会弹奏琴瑟和跳舞[9]。鲜虞人的这些优良素质和文化基因,对之后历代河北特别是保定的民族性格、文化形成产生了明显影响,至今是河北特别是保定人的精神根脉。

    鲜虞中山建国211年后,由于南边经过“胡服骑射”改革逐渐强大的赵国向鲜虞中山国发起进攻。战争前后历时八年,中山国人虽然做了拚死抵抗,但终因长期拼消耗拼不过赵国,遂于公元前295年被赵国所灭。

    从血雨腥风的公元前295年灭国那一刻起,生活在河北特别是保定这块土地上达479年的成千上万的白狄人,从此告别了自己民族那峥嵘的岁月,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祖国,也没有了自己的民族称谓。他们散落在保定及以南地区,与当地的其他民族融合。                     


          东晋十六国北朝时期来保定的胡族


进入晋朝以后,晋初发生了“八王之乱”,王室兵戈相残,国力骤减,晋室对华北地区控制减弱。这时居于中国北部的匈奴鲜卑等五个胡族,便趁机向南推进。其中匈奴族刘渊率先在山西起兵伐晋,建立汉国,刘渊称汉王。

     鲜卑等四族(另有十多个小族)也仿效匈奴刘渊做法,纷纷进入内地,问鼎华夏,自行建立政权。于是中原大乱,在百余年间先后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政权十六个(其中含汉族所建政权),史称“五胡乱华”和“五胡十六国”。

 匈奴刘姓汉国后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公元329年这个前赵被羯族石勒打败亡国。从此,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就从中华大地上消失了。部分留在内地的匈奴人一起融入华夏族,并且很快汉化。在姓氏上他们开始改用汉姓,当时改用较多的汉姓有刘、贺、丛、呼延等。

羯族石勒随即建立后赵,保定在后赵管辖之下33年。为了让羯族人尽快适应内地文化,石勒还在他管辖的地域内建立太学,培养羯族士 人,提高羯族文化素质。并“遣使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对当地百姓进行了安抚,恢复和发展生产。

    但是时间不长,已在东北棘城(今辽宁义县)建立前燕国的鲜卑慕容家族,开始攻击羯族后赵,以图占据广阔的河北大地。经多次征战,后赵敌不过强大的鲜卑族,随之国灭,鲜卑慕容家族成功进入河北。羯族余众即散落河北包括保定,与当地人融合。

    此时鲜卑慕容家族的头领叫慕容廆,在他带领下,占据了河北大部地区。恰在此时,已在陕西建立前秦国的氐族,在头领苻坚带领下开始向

东扩张,矛头直指占据河北的鲜卑族。不久鲜卑族的前燕为氐族前秦苻坚所灭,鲜卑人散落,大批氐族人进入河北。                

        十六国时期胡人陶俑         

                                     东晋太元八年(383年),氐族的前秦在苻坚带领下与东晋爆发“淝水之战”,苻坚大败,氐族失去对华北的控制力。已经散落于河北几十年的鲜卑人乘机起事,他们在慕容垂带领下,于东晋太元九年(384年)建立“后燕”,建都中山(今定州)。从此保定又在鲜卑族统治之下。之前定州一带曾由名叫“丁零”的民族占据,鲜卑族来后,打败丁零,丁零人大部散落今定州一带。据传,今定州翟城村、梁家营、杨家营,即为当年散落的丁零人所建。

    鲜卑人慕容垂为了政权的稳固和战争机器的运转,适时从老根据地平州(今辽宁辽阳)、北平(今河北遵化)一带,将大量鲜卑人向中山移民。鲜卑人汲取曾被氐族前秦所灭的教训,也开始调整策略,采取了尊重本地民,鼓励鲜卑移民和本地人相融,对有能力的本地民委以职任等手段,使民族矛盾得到了缓解。                       

至公元397年,国都远在今山西大同,同为鲜卑族的拓跋氏北魏政权,攻打击败慕容垂“后燕”,并占领中山,保定一带遂又在北魏统治之下。北魏孝文帝加大了鲜卑汉化的力度,以行政手段强行要求鲜卑人解散部落,到本地居民村落去一块儿居住,要求鲜卑族说汉话、学汉文、读汉书、穿汉服,违者遭受处罚。                

特别是孝文帝还鼓励鲜卑人与当地人通婚,孝文帝就带头娶了河北的卢氏、崔氏之女入宫,并强令自己的弟兄们都娶汉族士人之女。于此同时,要求鲜卑人都姓汉族姓氏,孝文帝带头改姓元。其他贵族也随之改姓穆、陆、贺、刘、楼、于、嵇、尉等,民间更是形成改姓高潮,不久河北地区就胡汉不分了。


                北魏鲜卑族壁画像,可以看出服饰已经汉化。


至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从公元384年鲜卑族慕容垂在定州建“后燕”起,一直到公元550年东魏亡,保定在鲜卑族统治之下达166年。

虽然北方在东晋十六国和北朝时长期处于动荡状态,民族交恶也曾经给北方包括保定带来过痛苦。但这种动荡推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建立,也加快了中国多种文化融合的步伐。内地人的文化全方位的熏陶了胡人,胡人的文化包括生产、生活、语言和服饰,对北方包括保定原有的当地人也曾产生过积极地影响。

例如保定当地人的生活起居,坐、卧由原来的“席地”变为用椅用床,烹饪由以原来的炖煮,变为也用炙、烤、烙、炒,内地人烙饼就是学自胡人。服饰由宽口变为紧袖,内地老年妇女头后梳纂,都是来自胡人。另外胡族钢刀的制作、大牲畜的饲养、兽医和畜产品的加工,都是中原人望尘莫及的,对内地影响也很大。

    北方包括保定在东晋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像一股强劲的更高层次的浩荡雄风,为之后的隋唐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以及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新的基础。


             隋唐朝时期来保定的胡族


因为隋唐两朝的政治基础主要在北方,而北方正是东晋十六国和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关键地区,所以到隋唐时代仍然延续了各民族的全方位融合的态势。

这特别体现在两个朝代在民族界限上有了更大的包容性。特别是隋唐皇室及其后代大都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对此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例如隋炀帝杨广的母亲是鲜卑族,隋文帝皇后独孤伽罗因也是鲜卑族。唐高祖李渊的生母和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都是鲜卑族。李世民之妻长孙氏,唐代宗李豫之妻独孤氏也都是鲜卑族。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涿州)起兵叛唐。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本身就是胡人,安禄山的父亲是羯族,母亲是突厥族。史思明也是突厥人。他们借以叛乱的部队主力,更是由同罗、奚人、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

“安史之乱”经过近八年的战争,最终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叛乱被平息。由于保定是安禄山的根据地,八年叛乱中唐朝军队和叛军多次在这里展开拉锯战,其间15万胡族军人在保定及河北南部地区反复东征西突,一直到叛乱被平息。除去死亡的士兵以外,余众均散落在保定及周边的广大地区。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了笼络河北降将,以及散落各地的胡族军士,先后任命奚族人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统恒、赵、深、定、易、冀六州;胡人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统领魏、博、德、沧、瀛五州;鲜卑族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统幽、营、平、蓟、妫、檀、莫七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河北三镇”。                                                         

    “河北三镇”的各级将帅和普通军人中,有不少人世居保定,娶妻生子。如李宝臣、张仲武、李匡威,这些人虽姓汉姓,但都是胡人。由于长期受汉文化影响,居然都能披读汉籍。他们的子孙 

        唐代奚族养马人绘画  (唐)韩幹画           

                                                   对汉族文化典籍的学习和掌握,不亚于当地汉人。如奚族人李宝臣,其子李惟诚崇尚儒术,其孙李铢好学多识,都有儒者之风。

     如果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暴发算起,到汉族郭威公元951年建立后周,胡族统治保定达196年。直到五代时这些割据势力终结,号称20万胡族人彻底融入保定及周边本地民之中。


         宋朝时期来保定的契丹族和女真族


早在西汉时期,原属于匈奴的东胡族居今东北地区,该族内分乌桓和鲜卑两个族群。鲜卑族内有段部、慕容、宇文、拓跋、柔然、乞伏等几个姓氏部落,其中宇文姓和柔然姓逐渐发展壮大,后来又演变成了著名的契丹族。

至唐五代时,契丹族内有八个部落,最强盛的为耶律阿保机部落。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被“契丹八部”共同推举为首领,并建立契丹国。916年耶律阿保机设计杀掉其他契丹七部首领,开始建立年号。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建国后契丹人开始大举扩疆,曾经占领了欧州和亚州大陆的绝大部分地区。其中包括对华夏的南侵,从唐末五代至宋,南侵历时八十余年(公元921年至1005年),其战场主要在保定一带,战役战斗不计其数,给保定造成过巨大灾难。“澶渊之盟”宋辽议和后,双方确定了以白沟河一线为宋辽边界,保定北部划为辽朝领土达120年(公元1005年至1125年)。  

公元1125年,辽被来自东北的金所灭。从此,有国218年,打遍欧亚无敌手的契丹族,彻底失去了自己的祖国。伴随国家的灭亡,众多契丹人也随之星散,他们除去战死者外,余众四散各地,其中就包括今保定。


  辽代契丹族贵族女性电脑复原头像,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制作。


金朝女真族助宋灭辽后,女真族看到了宋朝的腐败和宋军作战能力的低下,便背弃原与宋朝达成的结盟协议,直接将矛头转向宋朝,于1126年向北宋发起了进攻,当年金军就占领了保定。他们经保定南下,很快攻下了北宋都城汴梁,大肆搜刮后,并俘虏徽钦二帝押解北还。北宋灭亡。

为了占领的需要,金朝立即开始将居于东北白山黑水间的女真族宗室和平民,大批整家族的迁至河北,“女真一部族耳,后既广汉地,恐人见其虚实,遂尽起本国之土人棋布星列,散居各方。令下之日,比屋连村,屯结而起”[if !supportFootnotes][11][endif],这些迁来的金人家族谓“猛安谋克户”[if !supportFootnotes][12][endif]。他们到河北后,强行占据本地民田地,称为“受田”,以解决这些移民的生计。自此,保定被金人控制达100余年(1126年至1234年)。

公元1234年金朝被元蒙所灭。散落在内地特别是河北及保定的女真移民、屯田军及其军人家口愈百万,这些人除去逃走一部分外,大部分留在了当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女真人就索性取了汉姓,例如有王、商、杜、郎、朱、李、张、温、仝等,最后都与本地民相忘相化。


                   元朝时期诸多民族来保定


西夏是我国历史上生活在西北的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主体为党项族,于1038年以银川为中心所建。后来蒙古成吉思汗对该国六次西征,终于1227年将该国灭亡。这些西夏人大部散落在了各地。其中有不少人也来到了河北特别是保定。

    西夏人大都身材修长高大,畜牧与农耕兼具,且擅长手工业和贸易,手工业以纺织、冶炼、金银、木器、采盐、酿造、陶瓷、建筑、砖瓦等为主。西夏文化发达,在积极吸收汉文化的基础上,曾仿照汉字结构创建西夏文。出版过大量佛经、汉学经典、文学诗书、音韵、卜筮咒文、医学技术等书籍。


[endif]  1984年,在保定市颉庄村附近发现了《大元敕赐故顺天路达鲁花赤河西老索神道碑铭》,记载了西夏人老索家族四代人从蒙古汗国至元末的主要经历情况,印证了西夏亡国后,部分西夏人来到了保定定居的史实。

    之前在1962年,曾在保定市  韩庄村出土两座明代西夏文石刻经幢,这两座经幢是来保定的西 夏人的后裔,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为兴善寺亡僧而立,属于佛教善事,两座经幢上刻有近百个西夏供养人(出资弘扬教义者)的姓名。说明到明代时,西夏人的后裔还在保定聚族而居,甚至这时候仍在继续使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明代以后,在保定的这些西夏人就逐渐不再以独立的族群活动,

也抛弃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全方位的和保定当地的居民融合。今天人们已经无法知道,现在的保定人中  

出土于保定市韩庄村的西夏文经幢文字拓片(局部),  谁是西夏人的后裔了。

被认为是西夏文最晚的文物。                            

1260 年,雄心勃勃的元世祖忽必烈即位,继而制定了灭宋计划,

并开始南征。保定是必经之地,经过十八年征战,公元1278年推翻南宋,控制了全国。立朝之后,为了以利统治,忽必烈开始大力笼络使用中原各族头面人物,让他们充任各级官员。同时抓紧培养随军南下的大批蒙古族官员尽快熟悉汉法,掌握中原文化知识。他出面聘请了一些汉族大儒帮助立官制、订朝仪、兴教育。还让他们给蒙古官员子弟讲述如何修德、用贤、治民。例如保定容城汉族大儒刘因就曾被请到元政府内做此工作,因功绩卓著,多次受到忽必烈的称赏和褒扬。                               

    忽必烈针对当时国内民族众多的情况,从维护封建王朝的利益出发,还制定了“华夷一统”的策略。提倡鼓励民族之间互相融合,他曾动员大批内地人到漠北,帮助和促进那里的经济、文化的发展。鼓励周边各民族包括蒙古族来河北包括保定定居建立村庄。如定州的达子庄、涞水的刘顺村等都是那时蒙古人所建。忽必烈还动员这些外来民族说汉话、写汉文、穿汉衣。鼓励或默认这里的蒙汉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同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许多民族就渐渐分不清你我了。                 


           明朝时因移民和军人调防而出现的民族融合


    明朝从周边地区大规模向河北特别是保定移民,因移入民范围大、人数多、族源族别复杂,所以该朝移民活动,实质上也是保定历史上的一次民族融合。

    元末明初,河北因战争和天灾原因,经济萧条,人口锐减。当时,朱元璋根据大臣们的建言和自己掌握的情况,提出:“山东地宽,民不宜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13]然后采取了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将山西泽(今晋城)、潞(今长治)二州百姓分十次迁河北包括保定等地。

移民后经济情况刚有所恢复,不久却又发生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因朱棣是建文帝的叔叔,朱棣起事妄图以武力夺取侄子的皇位,属于“冒不韪以争天下”行为。所以战争发起之初,便受到愚忠思想很重的河北百姓的非议和不满。在朱棣与政府军反复交战中,这些百姓甚至站在了政府军一边,并主动从人力物力上帮助政府军。朱棣为此震怒,便对这一带百姓大开杀戒,所过村庄百姓几乎屠戮殆尽。这就是保定百姓至今所称的“燕王扫北”。

 “燕王扫北”之后,河北地区尤其是保定再次陷入荒凉。然而河北空虚,人烟稀少,经济瘫痪,不能适应朱棣定都北京的需要。鉴于此,朱棣决定沿用父亲朱元璋的做法,向河北中南部进行更大规模的移民。


                      山西洪洞明代移民大槐树纪念地


朱棣选择的移出之地仍然以山西为主,另外还从南方省份和河北北部迁徙来一部分,史称“永乐移民”,十几年中共进行了八次。明朝两代皇帝向河北中南部大移民历时近半个世纪。保定几乎所有县市区都有移民村落,其中接受移民最多的县市有徐水、定州、安新、高碑店、唐县、涞源等。尤其徐水、定州,其移民村都在100个以上[14]。这些来保定的移民移出之地主要有山西的晋城、长治、临汾、洪洞、夏县;河北滦平县(小兴州)、蔚县、固安;河南安阳、汤阴;安徽高成等。另还有不少随朱棣来北方的南方籍军人落户保定。但整体看,以山西洪洞县、河北滦县(小兴州)来得最多,如定州有洪洞移民村达100个,徐水有小兴州移民村达133个[15]

移民来到保定后,他们在政府的鼓励下或划线占地、或以犁占地。继而盖房造屋,立户建村。村子起名时,有的依自己的姓氏,如王村、李家庄。有的依自己的行业,如油味、纸坊。甚至有的以自己的房子取名,如瓦房、平坊、木楼等。从此这些来自外地的移民,不管他们来自哪里,原来是什么民族,也就与本地民融合,成了地地道道的保定人。

    另外,明朝时保定还有另一种移民,即军队调防。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北部边疆,明政府曾在大宁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西南大明镇)设了军事单位大宁卫(相当今天的军分区),下属三个分卫(简称朵颜三卫),指挥机关叫都指挥司(简称大宁都司)。部队军人主要由蒙古族人组成。

    “靖难之役”时,朱棣曾调这支部队跟随自己南下攻打建文帝,该部队骁勇善战,为朱棣取胜立下了大功。朱棣称帝后,迁国都于北京,但南方建文帝的残余势力对新政权仍有隐患。为了新首都的安全,他决定在北京南部保定一带放置一支强有力且放心的部队驻守。朱棣首先想到的就是“朵颜三卫”。于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便迁远在内蒙的大宁都司指挥机关到保定,到保定后名称不改仍叫大宁都司,所属部队也内迁保定一带。

         易县紫荆关,明代大宁都司紫荆山守军驻地


    由于明朝军人实行“世籍”制(即世代为军),军人家庭被称为“军户”,所以部队军人调动,其家属便随军前往。大宁都司的大批蒙古族军人和家属到保定一带后,明政府曾给他们划拨了土地让其屯田耕种。据载:“大宁都司管理左、右、中、前、后及茂山六卫,紫荆一所,共辖屯地5898顷20亩,屯营168处。”[16]可见这些军人和家属生活是部分自给的。

    大宁都司最初来保定的军队有约近2万人[17]。从永乐元年(1403年)至明朝灭亡的220多年间,这支军队在这里世代更替,生死繁衍,军人和家属子女的数字已经不可统计。到明末时,军人加上家属子女当在10万人左右。这些人世代驻守和生活在保定一带,虽然独立编籍,事实上他们已不是完全的封闭状态。在交往、交流、婚姻、子女、劳动、商业、风俗等方面,与保定当地居民长期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亡清立时,这些蒙古族的军人都散落保定当地,军人和家属也没有了原有的“世籍”,自己民族的称谓也没人再提起,从此与当地人彻底融合,成为了保定百姓的组成部分。


从战国时期狄族进入保定开始,直到清末的约2400年间,汉族之外的民族统治保定的时间累计竟达1200年,先后有狄族、匈奴、羯、氐、羌、丁零、鲜卑、突厥、同罗、室韦、铁勒、沙陀、奚、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除去这些曾入主保定的民族外,还有不少因各种原因来保定生存的民族,例如党项、回族等。

    由于这些来保定的民族,历史上他们本身也曾有过互相融合。例如匈奴融於鲜卑,匈奴、鲜卑融入柔然,柔然又融入突厥,突厥又融入回纥,羌人融入吐蕃。甚至还曾进一步生成了新的民族,如女真族演变成后来的满族,室韦、突厥、契丹、女真甚至加上汉人演变成后来的蒙古族。回族“是一个以伊斯兰教为纽带,由中外多个民族在中国融合而成的全新族体。”[18]所以,这些众多民族来到保定时,民族界限早已不清。即使保定的汉族,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在血统上也早已成为了一个文化概念。


      保定易县忠义村村口大门。该村男性皆为清朝满族守陵人后裔,

      部分女性村民则是外村嫁来的汉族媳妇。


总之,中华民族是植根于华夏大地的一个涵化万水、汇合百川的族群共同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经过了长期的交往、交流和交融[19],“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你变成了我,我变成了你”,不断互相汇聚,互相吸纳,互相化育,互相提高,分分合合,生生灭灭,瓜瓞绵绵,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整体格局。在这个过程中,中华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共同创造了中华大地的灿烂文明。

千百年来,保定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虽然曾经伴随过痛苦,但民族的团结和交融始终是主流,是大方向,由此形成了保定历史的发展、变化、前进的主题。现在的保定各民族自觉摈弃了狭隘的民族壁垒,疏离了落后的自闭意识,具有了博大包容情怀,体现了兼收并蓄、博采广纳的特性,从而奠定了这里民族团结的根基,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更具生机和活力。


 (李占才:系河北省中山国研究会会员、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保定市作家协会会员、保定市方志馆特邀馆员、唐县中山国研究会顾问)



[1]《左传·定公四年》。

[2]主要参考书目:《中山王铜鼎铭文》,《中山国研究》,2014,1期;王先谦:《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清);

 《水经注·巨马水》;杨守敬:《水经注疏》;《竹书纪年》。

[3]《中山王铜鼎铭文》,《中山国研究》,2014年第1期。

[4]《战国策·中山策·犀首立五王》。

③ 《史记·货殖列传》。

[6]《史记·货殖列传》。

⑤  一般认为这一带为鲜虞中山国在唐县时的国都。参见陈勇等《唐县历史文化之光》。

[8]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9]《史记·货殖列传》。


[10]《晋书》卷一〇五·载记第五·石勒下。

[11]《大金国志》卷八,商务印书馆,1936年。

[12]《金史·兵志》载:“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

   谋克者,百夫长也”。后为行政概念。

[13]《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

[14] 据《保定地名志》,1985年。

[15] 据《保定地名志》,1985年。

[16]《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七十五卷·保定府部·汇考九·兵制考》。

[17]《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七十五卷·保定府部·汇考九·兵制考》载:来保定的大宁都司初期兵

  力,本城守卫3232人,左卫1843人,右卫1766人,中卫3485人,前卫3676人,后卫2824人,茂山

  卫1413人,紫荆关卫977人。合计19216人

[18]鞠志强,吴丕清《<河北少数民族史>丛书·河北回族史》第6页,民族出版社,2018年。

[19]交融:融合为一体。《现代汉语规范词典》,656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6,302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563评论 2 3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3,433评论 0 32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628评论 1 26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467评论 5 35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354评论 1 27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777评论 3 38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419评论 0 25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725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768评论 2 31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543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387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794评论 3 30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03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05评论 1 25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741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946评论 2 336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保定影像之街道(一九六三) 2017年6月15日,星期四。农历丁酉年丙午月癸酉日 (鸡年)五月二十一。河北省保定市...
    我_4b6f阅读 21评论 0 0
  • 二十一世纪旧体诗词风骚榜[https://www.jianshu.com/c/da968ae2d498] 上榜絮语...
    张成昱阅读 175评论 0 16
  •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涤荡人心的时代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
    流萤_1f80阅读 20评论 0 0
  • 今天继续阅读第五集,如何培育爱国主义精神。首先“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这两句话表达的是,“国家是人...
    流萤_1f80阅读 21评论 0 0
  • 投射我儿读书明理,修身做人,每天情绪平和稳定,阳光快乐,越来越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投射我儿对家人、他人、社会...
    花开生两面阅读 3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