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即将来临,熊孩子们迎来两个月的休闲时间。孩子们想:这回可以放松了,玩游戏、睡懒觉、看电视······而家长则是盘算着——不能浪费了这段时间,报个班学学、补补这个学期不足的地方······
然而实际总是事与愿违,熊孩子们开始放肆的玩了起来,写作业早就抛在了九霄云外,家长一个劲的督促“该写作业了”“等等,再玩一会”此时的世界属于“王者农药”、“球球大作战”、“英雄联盟”······孩子的世界就是游戏的世界,甭管你对游戏有什么感观,理解也好,排斥也罢,反正我们阻止不了这个上瘾机制的形成。
是什么让孩子们如此沉迷呢?那就要从游戏的机制来探索。
首先,它有充满收获的荣誉感。每款游戏都有任务设定,完成后就会得到一定奖励。
第二,满足的成就感。每个动作都会即时反馈,错了还是对了马上会得到显示,然后即时纠正,每个成就都会增加能量或分值,这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会得到满满的成就感。
第三,充满探索的趣味。不知道下一步是什么,时时刻刻都是意外,新鲜的感觉刺激着大脑,挑战和惊喜轮番上阵,这感觉嗨爆了。
第四,自由撒欢的放松。游戏里没有谁能主导谁,完全依靠自我意志,想怎样就怎样,谁唠叨都没用。在游戏里做自己的主,牛啊!
第五,获得社交的认同感。不要以为一个人玩游戏很孤单,角色扮演或者团队合作,小伙伴一波接着一波,那里面热闹着呢。玩的优秀会得到关注、点赞,这不是和朋友圈的被认同感一样一样的嘛。
游戏的吸引力如此丰富,难怪会让人上瘾。游戏开启了新的生活状态,我们不能遏制它但可以利用它,利用它诱人的机制探索出新的价值。
这时我们可以脑洞大开,把游戏里的成瘾机制代入到各个领域,开启现实版游戏:游戏化工作、游戏化家务、游戏化学习,玩得好将是一个有趣的启发。
如果把假期作业作为一个游戏,我们该怎么做呢?
把游戏和学习融合起来,不单指学完玩,玩完学,学习和游戏分开边界不如把它们融合,就像玩游戏一样的学习写作业。
首先,设定一个目标任务,只奖不罚。比如一个单元、几个单页、一个时间段等,每完成一项加分多少,到一定数值就给一个实际奖励,每日呈现出目标进度,今天完成多少,离终点还差多少。同时累计积分越来越多到最终的完成给予奖励。
第二,通关制让难题不难,感觉轻松愉快。比如一道难题,把它拆分成一个个小节,先解决什么,第二步怎么做,一直到完成。自己有不会的地方马上反馈出来,及时向别人寻求思路、方法等。这里的即时反馈体现在一个群体里,比如有一个平台就是一伙写代码的人在一起,大家安静地埋头编程。
第三,自我调节挑战过程,上演花式挑战赛。一个任务觉得太简单就增加难度,平时30分钟完成,这时就设定为20分钟。写日记太平淡,那么换一种书写方式玩玩,你看这样就有趣多了。
第四,完全自主决定进度,建立自觉意识,强调自我。把现实任务和游戏任务进行捆绑,比如完成一个单元的作业就玩半个小时的游戏,互相牵制、激励进度条,今天想偷懒了,呵呵,游戏也只能玩的少。
第五,建立一个任务群体。比如作业群,大家在一起关注彼此,互相学习,甲擅长搜集资料可以发布在群里,乙的好词好句提供给大家等等。大家合作、激励、这样得到认同感并建立了友谊。
以上观点没有经过验证,肯定会有弊端,不是说所有的实现都来自想象吗?不如我们来试一试,玩一个既轻松又有益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