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当发售新的iPhone,我们就压力山大”
日本手机运营商KDDI的某高管这么说。
2007年年初发售的iPhone,现在累计出货量早已超过了一亿台,可谓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热门产品。
借由11年10月开始发售iPhone,KDDI(日本三大运营商之一)成功实现了用户数量V字形的逆袭。就连社长都这么自豪地说:KDDI已经完全复活了!
(逆袭!)
让KDDI重获生机的大功臣iPhone,到底为什么让他们压力这么大呢?
其中的一个理由,就是苹果每次,都会让手机运营商们陷入恐慌之中。
2“纳尼?!居然不是iPhone5!!!”
2011年10月,KDDI公司内部发生了不小的骚乱。
直到苹果公开发表为止,KDDI的员工们还认为iPhone4的后继者应该是iPhone5。
就连即将要开始销售苹果产品的手机运营商,都是在最后一刻才知道要开始发售的商品名字。
日本的手机运营商们肯定都被这种“异常事态”给吓得不轻。
当时,KDDI打破由SoftBank(软银,日本三大运营商之一)从08年开始的独占iPhone的格局的事情,已经在媒体上被大肆报道。
作为发售新iPhone的手机运营商,外界认为KDDI肯定已经在摩拳擦掌下足力气,做着发售新iPhone的准备。
然而实际上,kddi几乎是同时和消费者从苹果那里知道新产品的信息——即使他们干劲再足,也无从下手啊。
和苹果签署了NDA(机密保护合约)的KDDI社员也说道,确实是在最后关头的前一刻,都不知道会发售的新产品是iPhone4S。
更加夸张的是,到底是5还是4S这样的基本情报,还有什么时候会收到苹果的通知都没个准信。
于是,KDDI的项目负责人就只好可怜兮兮地,在iPhone临近发售的日子里连日住在宾馆,全天抱着手机在幻想下一秒会受到苹果女神的垂青。
当然,这样的受害者并不止KDDI一家。从08年就开始贩卖iPhone的SoftBank(日本三大手机运营商之一)也有着完全一样的烦恼。
从苹果向手机运营商的消息通知,大致按照的是以下顺序:
除了负责调整通信网络的一部分工程师之外,销售及市场营销部门都是直到苹果正式发表的24至48小时之前,才能签署NDA。而只有签署了NDA,才可以提前知道新产品的大概消息。
于是,在签署完NDA后苹果公开发表之前,市场部的负责人就不得不在此期间决定iPhone的售价及套餐价格。
而且,具体售价和套餐设置还得和苹果一边协商边制定——有时候,自由是很奢侈的。运营商的员工那几天忧心的,不单单是价格,还有他们的发际线。
SoftBank某位缔结了NDA的员工苦笑着说:说实话,特意在纸上签署了机密保护合约,从而比其他人先知道情报的时间,也仅仅早那么一小会儿。有时候我自己都会怀疑,这样真的有意义吗?
显然,苹果认为即使那么短的时间,也要保持警戒——防止手机运营商泄露消息。
还有,iPhone从发布开始到销售,在日本通常也就只有10天的间隔。手机运营商们,就不得不在只有10天不到的时间内,将套餐价格的销售策略传授给散落在全日本各地的贩卖店的员工们。
不过还好,也有比较省心的事情——店里的iPhone如何展示如何摆放,苹果连边角的细节都不放过——“亲切”地帮你都设置好了。运营商们只得再次感叹,自由,真的是很奢侈啊。
(freedom!!!)
这还没完呢。就连完全由运营商出资的营销费用预算,也不得不向苹果报告。对于苹果来说,手机运营商们,仅仅只是经销商罢了。
的确,依靠销售iPhone能一口气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对于手机运营商来说有着不计其数的好处。但是另一方面,运营商的日子,没有以前过得那么舒服了。
3“想回到过去”
在iPhone诞生之前,这类问题在日本,那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那时,不仅是日本,美国也一样——由手机运营商制定参数及功能,手机厂商就依照运营商的要求开发手机。作为回报,日本的手机运营商们会按照厂商要求的出货量购买手机,承担着手机厂商的库存风险。
凭着这样的好基情,手机运营商们从手机的开发阶段就对新手机的一切了如指掌。在开发的过程中,手机运营商们都随时可以对手机厂商提出新的要求。
这下你就知道,面对苹果这样直到发售前才看你可怜,透露你一点点产品消息的坑爹做法,他们怎么能淡定?
(急死本宝宝了!)
但是随着iPhone的出现,苹果颠覆了这种以往互相依存的关系。想要卖苹果的产品?那就乖乖听苹果的话。如果试图反抗,毫无疑问苹果产品的巨大商业利益,你就无法分到一杯羹了。
而乔布斯在iPhone发售之前的发言,已经预示了苹果将对手机运营商采取强势的态度。
“不好意思,我们不擅长”
2005年5月,在加州举办的一个活动上乔布斯被记者问到,会不会开发一款有着iPod功能的手机。乔布斯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对手机运营商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它们对消费者能用到更好用的手机,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运营商一直对手机厂商有着强烈的优越感。他们命令着手机厂商应该造怎样的手机。如果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不妥协的话,韩国的三星和LG就会代替它们妥协。事实上,手机厂商往往会从运营商那里得到一本厚厚地开发手册,并被指示道:这就是你们下一部要开发的手机。”
这样描述运营商和制造商关系的乔布斯,继续说到:
“但是,我们对这种方式极不擅长”
(不擅长!)
乔布斯在07年iPhone发售的时候做出了他们重新定义了手机这样的陈述。
但是,被创造的不仅仅是iPhone这样充满魅力的产品。
手机运营商支配手机厂商这样的关系,也被苹果颠倒了过来。
5
斩断运营商四肢的iPhone
如果说苹果对运营商的支配,仅仅是销售现场的把控的话,似乎还没有那么令人难以接受。
但是,经由销售iPhone这一行为所获得的运营商原本赖以生的收益,被苹果完完全全地吸走了。对运营商来说最大的收益来源都被苹果所夺,无异于爬行动物被斩断了四肢,只能靠着些许剩渣边角料,来艰难匍匐前行。
让我们来看看日本的iPhone合约机销售价格。
“如果只看iPhone本身的销售价,那我们可谓亏本大甩卖”——某运营商高管这么说。
在日本,自从SoftBank打出了“iPhone for everybody”这一促销以来,以“实质0日元”购买合约机iPhone变得理所应当。
这是以签两年合约为前提,将iPhone的价格分成24回支付,然后从每月的话费中以优惠的形式扣除iPhone的分期价格的合约制度。也就是说,单从形式上看,每月的iPhone分期费用,就变成了运营商代替消费者支付给了苹果。
假设iPhone5的价格是51360日元,那么除以24就是2140日元。如果说用户每月使用的电话费是6000日元,那么用户实际支付的就是6000 - 2140 = 3860日元/月。
所以,只要你选择购买合约iPhone,那么表面上你花在iPhone本机上的费用是0。
SoftBank贩卖的16GBiPhone5的合约机价格是51360日元,而au的是61680日元。两者都是两年合约,用户的实际iPhone的负担为0日元。
从中可以推测,SoftBank卖出一台iPhone需要支付给苹果的费用,至少是51360日元。也就是说,只卖iPhone本机的话运营商会亏出一大块心理阴影面积。
以往的手机生意里,绝对不会出现不管库存积压的其他机型,只亏本卖最好卖的机型这种做法。
如上文所说,手机厂商按照运营商的要求的成本制造手机,这样运营商就能拥有手机及话费两种收益渠道来源。
通信业界称这种制度为“补助金”。日本媒体也称之为销售奖励金。粗略计算,运营商要从销售一台iPhone开始到真正意义上有收益进账为止,大约要等上9个月的时间。
等等,这意味着什么呢?
——不管卖了多少台iPhone,运营商们在短期内都无法借此賺钱。
另外,苹果从运营商上身上攫取的,还不光光是补助金。
运营商每月都能从用户那里收取电话费。面对这一大块肥肉,苹果当然也不会放过。
根据2007年纽约时代的报道,苹果对2007年发售的第一代iPhone,和AT&T(美国手机运营商)签订了每售出一台iPhone,就要支付18美元的合约。
在苹果之前的手机厂商的收益来源,基本上只有可怜的手机本身销售收益。
但是,苹果凭借着iPhone的极端人气,达成了从运营商那里收取类似“保护费”的固定收益这一伟大成就。
6
另一个关键点,是应用程序
风靡全世界的苹果应用已然不用多费唇舌。
因为应用商店的存在,通过个人开发的应用软件可以在全世界销售——这一伟大的平台给了无数个人开发者实现梦想的机会。
但是,app store存在着一般的开发者所不了解的“隐藏的规则”。
那就是对于运营商开发的应用,对于内购的限制是极为严格的。
相比于谷歌市场,苹果应用商店的审核和规定本身就要严格得多的。不过,在繁复的官方文档中所没有记载的,就是对于运营商应用的内购限制。运营商能通过审核上架应用商店的,也只有导航类及电视类等特定的种类应用才可以。
其实,由运营商所提供的“课金制度”,是由NTT&docomo(日本三大手机运营商之一)在1999年开始率先推出的。
由docomo推出的【imode】这一模式,实质上就是帮助网站运营者获取用户,手机用户支付给网站的会员费可以加算在每月的话费里。这就是运营商课金的本质。
曾经有人指出,app store的商业模式是不是参考了imode?
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就在支付方式上。和平果应用商店需要信用卡信息不同,运营商们通过每月加算电话费这一强大的方式,形成了一年大约200亿日元的庞大市场。
对于运营商能够如此便利地促使用户消费这一优势,苹果自然垂涎三尺。
从销售手机的利润到每月的固定收入,再到销售软件——苹果通晓着运营商利益来源的一切途径,于是将它们一一彻底夺取。
苹果强大又贪婪的姿态,不仅让日本,也让全世界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们爱恨交织而又欲罢不能。
毕竟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我々は運命共同体だから”
日本的手机运营商们,也只能这样自我安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