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小组内部做了一个分享,是关于《零售的哲学》一书的介绍和个人感悟,不想让几天的思考结果只简单停留在 PPT 层面,所以打算以文章的方式做一个记录,以供存档、研究和追溯。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叫零售。下图是在网上搜到的部分解释,我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
零售是卖方将商品,有时伴有服务出售给「最终买方」的交易活动,最终买方是指最终消费了商品的一方,如果买方继续进行售卖则之前的交易活动不能算是零售。比方说卖方a卖了一箱橘子给买方b,买方b买回去吃了,这个过程就叫零售;如果买方b在路边摆了个摊把这箱橘子继续出售给路人,那先前的就不算是零售。如果知道买方b买去之后还会拿去出售,这个交易过程叫什么呢,叫批发。
从上面那个定义来说,零售在我们生活中可谓是无处不在。你从线下超市买生活用品,到菜市场买菜,上网买衣服,在自动售货机中买饮料,这些过程都叫零售。
回到这本书,《零售的哲学》是由7-Eleven创始人铃木敏文撰写的,包含了他创立7-Eleven以来经历的重大事件和决策,以及他的在事件中态度和行为。铃木敏文大学毕业后进了东京出版贩卖公司,半年后调到了出版科学研究所。在研究所中,他的主要工作是和读者打交道,了解他们的需求进而为出版社提供建议,做的工作和如今的用户研究员很类似。在这期间他学会了统计学和心理学,这对他日后经营7-Eleven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重要的是,他将时刻关注消费者的习惯带进了7-Eleven,成为大到管理者小到便利店中的一个店员都要遵循的信条。
这本书内容不多,语言简短生动,很容易读进去。我读了大概两三遍,最后找到一句话来概括他所谓的「哲学」或者说经商之道,即「读懂世间的变化」。我们身边的人、事、物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化,如何捕捉到变化,从中提炼出洞察,从而预测未来、指导实践是这本书希望告诉我们的。
书中能体现铃木敏文这个方法论的例子很多,我选取了三个最有代表性的加以说明。这三个例子的共同特点是:铃木敏文依据他个人的判断作出的决定,突破了日本零售业的常识和认知,开创了零售行业先例且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NO.1🌰
第一个例子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当时30多岁的铃木敏文已经从东京出版贩卖公司离职,来到了经营新兴综合超市的伊藤洋华堂。由于当时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高涨,大型超市迎来了繁荣期。大型超市想要继续扩张却受到了中小零售店的阻碍,原因就是中小零售店认为自己会被大型超市抢了饭碗。可铃木敏文不这么看,他认为经营好坏与店铺大小无关,关键在于产品的品质和服务的内容,他坚信大型超市和中小零售店能共存共荣。
一次外派美国交流的机会让铃木敏文与 7-Eleven 相遇。没错,便利店并不是由日本首创的,但正是由于铃木敏文将 7-Eleven 打造为零售业神话,才使得「日本便利店」成为世界典范。在费尽周折拿到美国7-Eleven母公司——南方公司授权后,第一家便利店终于在日本落地了。令人称道的是,为了履行他之前提出的「让大型超市和中小零售店能共存共荣」的承诺,第一家店采用的是加盟店的形式,由一家小酒坊改造而成。虽然地址不佳店面也不大,但日后的成功都一一验证了铃木敏文的设想。
NO.2🌰
当日本的便利店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习惯这种便利服务时,铃木敏文又发起了一次自我挑战,在现有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便利——代收水电煤、设立ATM机——这是7-Eleven根据长期的用户问卷调研中得到的反馈而开启的业务。
在便利店内设立ATM机是铃木敏文的创举,书中列举了种种他在成立银行过程中遇到的不解、反对与抨击,但他坚信「大多数人反对的事业往往能获得成功」,最终顶着舆论的压力成功在便利店安上了ATM机,也实现了三年内盈利的目标。
回到这件事的初衷,铃木敏文只是出于「满足用户需求」这一质朴的目的,就敢于同时挑战金融圈和零售业。在这个过程中整个项目团队也有过迷茫的低谷期,外界的一次次质疑让大家也不禁思考,有必要这么逆势而行吗?作为领导者的铃木敏文这时候怎么做呢?他抛出了一个问题,「7-Eleven有成立银行的决定性原因吗?」。他这么问,是要让所有成员冷静下来,思考这件事的本质,从认知上建立起信心和决心。当一个团队对某个目标有高度的认同感的时候,才有可能一同披荆斩棘,奔向未知的领域去创造辉煌。
NO.3🌰
强行ps:今天是年前上班的最后一天,这篇读书笔记断断续续写了快一个月,今天打算终结它!如有烂尾嫌疑,无需谅解哈哈。
写到这,感觉铃木敏文可以「封神」了,至少是零售业的神。在日本处在「消费饱和」的那个年代,他创立了7-Premiun。干嘛的呢,做7-Eleven自主的品牌食品,主打高品质。那时候正值通缩的宏观经济环境,各大公司都在打价格战,连麦当劳在那时也不得不推出65日元一个的汉堡,但由7-Premiun推出的「黄金鲑鱼饭团」居然标价为160日元。而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对的,消费者很买这些高品质食品的账。为什么会这么反常?用他的话解释就是「如果从消费者的立场考虑,就能理解在产品过剩、消费饱和的时代,相比价格的高低,产品是否具有新的价值才是决定购买行为的关键。」。瞧,好一个消费心理学高手。
当然了,这个过程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谁让它是铃木敏文想要做的事呢。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回到他的哲学之道。书名叫《零售的哲学》,但我们认真看这张图就可以发现,它能适用的领域,远远不止于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