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常看到一些文章,例如“2个月读完180本书”、“一个星期读懂2本书”,诸如此类。前几年(大学之后)的我读书也特追求数量,每年年初都会定下最少10本书的年度计划。于是常常在狼吞虎咽中读完一本本书,读完发现根本没记住多少,又常以“一本书能理解20%的内容”安慰自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阅读变成了炫耀(最近的微信阅读不禁又让我联想到了这个)。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常为无法读书苦恼,理由常如“苦恼没时间”、“读不下去”、“读不了长文”。暂且不论网络快餐文化对阅读习惯的影响,我觉得很多时候欲读书而不能的原因,大多出在如何认识读书和读书的方法上。最近正在看一本书,叫《如何阅读一本书》(以下简称《如何》),结合实践,想在这里聊聊。
我以前特烦英语,小学就是这样,直到大学也没学好。后来我知道,这叫“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不行成了习惯。读书我估计也是这么回事儿,很多人读了几本书,没记住多少内容,心情烦躁,后来就觉得自己“不擅长读书”。所以,我认为要有个大决心很重要——“坚持读完一本书”的大决心。此外,在大多数人眼中,“读书=将一本书从头看到尾”。我以前就是这么想的,于是读的书都还给书店了。然而,读书也是有讲究的。比如你去商店买冰箱,在买下冰箱之前,我们一般要思考几个问题。例如“冰箱有什么功能”、“单开门还是双开门”、“销售员说的是真的吗?没忽悠我吧?”、“这冰箱适合我吗?”等等。读书就和买冰箱是一样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带着几个问题来读,这个自律心和问题本身就很重要。
1. 这本书讲了什么?
2. 它有怎样的结构?
3. 书中的观点是正确的吗?
4. 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这四个问题(不同类型的书,这四个问题会略有变化)。《如何》将阅读分成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通过前两个层次,我们能很快知道这本书是否适合自己,这个很重要,如果不适合,就别在它上面浪费时间 。上面四个问题主要是在第三个阅读层次“分析阅读”中完成。这个时候,已经确定这本书适合自己,要开始真正的阅读了。
《如何》中除了上述的四个问题,大篇幅的讲了阅读的一套方法(原书第二篇),而这一套方法最终解决的还是这四个问题。具体四个阅读层次及这一套阅读方法是怎样的,我不再赘述,感兴趣可以看原书。在这里我想谈谈在实践中感受很深的几点。
书不该是一尘不染的
从小学开始,老师、父母、各种宣传资料就教育我们要爱护书本,然后有不能在书本上乱写乱画、不能叠页等等。从此书这个东西变的很神圣。当然,如果是公共图书,这么做无可厚非,但如果书是你的私人财产,你还这么小心翼翼,就有些过了。要想读好书,一定要在书上写写画画才行。画重点、做记号、写疑问、感情和总结等等,写错划掉就是。如果是一本书值得读,它发挥价值的时候一定是读第二遍、第三遍,这时,之前在书中的标记就很重要了。
然而,做标记画重点也需要一些小技巧。
标记符号要有规则
标记符号这东西不能想画成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回头你一定看不懂。我的习惯一般是这样的:
1. 浪线(~~~):这个是重点,重要句子;
2. 横线(——):一般标注,有用的句子;
3. 序号(①②③):有前后关系的论点。很多时候书中会自动标出,便如果是读国外作品的书,很多句子是深藏在段落之中;
4. 文字:这种一般是结合上下文表述这一句话是什么,例如“原因:”、“方法:”这样。
5. 联接符号(+):这个一般是不相连的句子需要联在一起读的时候,标记在连接处文字的前后,表示这两句话在这个地方连在一起。多和“横线”一起用。
有意义、有规则的标记符号能有效的帮助自己再次阅读,但切记一开始的时候标记不要弄的太复杂,听我的,后面你一定会忘记,而且没有必要。
笔记很重要
我们要怎么看笔记这个东西呢?很多时候我们不写笔记:一是费时,怕麻烦;二是书都没读明白,笔记自然无从谈起。如果是前者,结果是书中的内容很快会忘记,重读时不会受到前几次阅读的任何增益。如果是后者,将完成笔记当成读书的动力和目标也未尝不可。
记笔记忌讳摘抄摘录,那种方式不过脑,就好像是在抄书。真正的笔记中大部分都是自己的话,这一点很重要。
原书中简单介绍了三种笔记,分别针对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不过经过实践,我更喜欢自己的一套笔记方法。这一套方法来自于前不久了解的“设计思维”中的图形化方法——将笔记画出来,人对图形信息的处理更快,这也有助于自己复习。
下图为我在阅读《如何》时做的便签笔记。
总结段落大意
还记得小时候上语文课时,老师总会让我们为文章分大段,总结段落大意吗?这一方法同样适合读书。读某一篇章时,为这一篇分大段,哪几个大段讲了同一内容,用“//xxxx”在每一大段之后写上段落大意。可能有人会说,一本书,都这样分段不是累屎……同学,我只能说,如果它确实值得读,为什么不多花点时间去读呢?另外,其实这并不会花很多时间。
这种方法还是能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的方法——阅读的时候时刻记着总结读的内容,会让精神时刻紧张。
眼高手低
使用“分析阅读”进行阅读时,刚开始很容易掉入一个陷阱,发现到处都是知识点。当然,在之前的阅读活动中,我相信很多人也遇到另外一个相关的问题:没有一个线索把书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看到的往往是一个个独立的内容。要想克服这个问题,同时将书中的知识做为一个整体来学习。就有必要“眼高手低”。这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总结的一种态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并不是很一个作者都有很好的写作能力。所以我们有时看书吃力并不怪我们。
“眼高手低”中的“眼高”是指要有从高远处看待这本书的意识,始终把它当一个整体来看,明白一本书的大意、明白每一章/每一节的大意是前提,遇到让你砰然心动的内容都不要急于去记录标记,先看看它确认是与整体相关的、重要的内容,还是只是顺便一提或者强调前面的知识。如果是后者,它就不值得你去记录——无法与整体产生联系。“手低”就是要有仔细阅读细部的耐力,去理解作者每一句话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在看外国书籍时比较明显——很多内容它并不会标记出明显的1/2/3,这些都藏在段落里,需要我们自己去归纳。
在这里,“手低”还有另外一层意思:用手指着去阅读。《如何》中建议初学者这样去阅读,能很有效的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最后一句
我们日常大都喜欢阅读实用性较强的书,很多抱着能解决问题的期望去阅读。但实际上,看书并不会为我们解决任何问题。看书,仅仅是获得方法、或者方法背后的原理进而总结出方法,真正解决问题的还是实际行动。因此,也许我们可以放下过高的期待,真正的、耐心的去读懂一本书。《如何》中有两句话很打动我:
1. 你要变的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像只提供讯息的书所形成的那样。
2. 如果你不靠自己,只想依赖别人为你做判断,那你就是在做奴隶,不是自由的人了。
以此文做为我第三遍阅读《如何》的总结,同时也借此,向热情于阅读的小伙伴分享阅读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