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有两次在心中许下同一个愿望:
一次是在市中心的新华书店,看着琳琅满目的新书,我偷偷许愿,如果有一天可以出书......
还有一次是感情受挫,一个人坐高铁从苏州到南京散心,下高铁便直奔一直想去的先锋书店。在书店里,看着散发清香味的书籍,那种无形中给自己情感上带来的精神抚慰让人再一次坚定写作的信念。
也许是受到好运的垂帘,如今,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新书《我愿生活冷冷清清又风风火火》。
这本书记录了离家读书六七年的生活经历:
在传统学院教育中,上下求索;在感情中跌跌撞撞;在尘世纠葛中,一次次被颠覆并重构自己的价值观。
独自离家求学这几年,经历过太多次经济的窘迫,理想的落寞与现实的失意,以及不被理解的踟蹰。
如果给这本书一句浓缩性的概括,我称之为:成长,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程——19—25岁急救指南。
“成长,注定是件孤独的事。这种孤独有时伴随着难以忍受的寂寞与无助,再多的热闹都是别人的,你只有你自己。
你只能义无反顾地守着自己的方寸土地挥汗耕耘,甚至有时抬头,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走到尽头。”(摘自新书)
这是曾经走过的岁月留下的一份寄语。
“19——25岁的急救指南”,这本书记录了19—25岁青葱岁月里的种种际遇。现在读来,文字里有一份青涩与难得的学生气,但它们是我青春记忆里最最宝贵的一部分。
“你有经历过学生时代的排挤与无措吗?”
“你有在很多很多个夜晚质疑过亲情的可贵与无私吗?”
“你有过在你最需要来自身边最亲近的人的陪伴与支持时,却受尽冷眼与质疑,只能步履蹒跚地咬牙行走吗?”
“你有过生为女儿身,注定半辈子无家的绝望吗?”
如果你曾经有过上面一点点的感同身受,那这本书不仅是“我”的记忆,而是“我们”共同的记忆。而五六年前的“我”用稍显浅薄的经历给出了属于那个时刻所能够为自己选择的最好的答案。
“选择这条路时,我是如此义无反顾”
“没有家人的支持,没有亲人的鼓励,没有好友的寒暄陪伴,我只能把自己分裂成很多个角色:没有经济支撑时,我是自己的提款机,利用周末做兼职赚取生活费,把暑假的光阴塞满打工的行程,银行卡里一天天积累的金额是我读书最大的支撑;没有亲人鼓励时,我当自己的贴心人,一遍遍想象自己以后想要的生活,一遍提醒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这条路;没有朋友寒暄时,我把自己当成自己的挚友,和自己对话,和自己贪心,学会和孤独相处,学会成长,学会自我消化很多很多负面的情绪。”(摘自新书)
如今读来,这是一个在那么一个兵荒马乱的青春岁月里太过分裂也太多决绝与坚毅的女孩。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中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
这是约翰·多恩在诗歌中的箴语,而如今这是对这本书中拥有共同经历的『我们』最亲密的注解。
愿生活冷冷清清又风风火火,有所信仰,有所希翼,有所追寻,有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