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答陆原静书的第五篇原文见下图:
看答陆原静书的前面几篇都在讨论着“心之本体”“未发之中”“动”“静”“体用”这几个概念,幸而有前面那些看过的文章做底,否则真的是会有点晕头转向。大家看看这一篇的原文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这一篇的讨论上又加上了“未发”“已发”,或者我们不来细细的把这个概念理清,估计讲后面的都会懵圈了。
“心之本体”是心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王阳明认为“心之本体”就是主宰一个人视听言行的灵魂。
这个灵魂就是良知,因此说良知就是心之本体。良知本身具有了善、定、中、诚、义,于是它像明镜一样,能够照见世间的一切善恶是非。
"未发之中"对应的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此时人心如明镜,看待事物时不会带入自己的偏见与情绪,更加地客观,也可以称得上是理性的,所以“未发之中”也可以看做是“理”。
这个理的特性也包含了善、定、中、诚、义。所以“未发之中”即是“心之本体”也就是良知。
这几篇的讨论,归结出来就是在讨论:一个人的良知,在情绪平静时和情绪发作时可以执行不一样的标准吗?一个人的良知在无事发生和有事发生的时候,应该保持同样的状态吗?
而原文中我用铅笔标记出来的地方,是这几篇中最容易能够把这些道理讲清楚的一段话。
先生说:“未发之中”就是良知罢了,没有前后,内外之分,是浑然一体的。有事、无事可以说成动或者静,但是良知本身不会有有事或无事的区分。寂然不动、感应相通可以说动或者静,但是良知本身是没有寂然、感通之分的。动静是因时而异的。但心的本体,原本就没有动静之分。理是寂然不动的,如果动了便是私欲产生。即使千变万化,只需遵循天理,也不会动。顺从了私欲,即使心中只有一个念想,也不是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相信有些人,即使是有前面的概念解释,看完译文还是会有些晕。的确,我们现代人对于古人的表述习惯还是有些不太容易适应的,毕竟习惯不同。用道理解析道理是有些绕,那我们就用生活中的事来理解吧!
每个人成年之后走上社会都应该要参加工作。如果在你没有开始工作之前,问你怎样才算是好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我们都会回答: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努力拼搏,创造价值,这样才算是好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标准。
这个认知我们就姑且称之为我们对于工作的良知,也就是“未发之中”。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我们此时此刻的态度是客观和理性的。
等到真正的走上工作岗位,面临各种岗位技能学习培训考核,面临各种工作中的规章制度管理,面临各种周度月度年度业绩考核,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精神压力,感受到身体上的各种疲累,这个时候,你对于工作的良知是否还能保持着按照你之前所说的那些标准去应对你的工作呢?
渐渐的就会发现有些人开始偷懒出猫,有些人开始敷衍了事,有些人开始不断推诿,有些人开始不断的游走逃避。虽然他知道这是不对的,但是涉及到自身的感受,两相对比之下,自己能舒服点比做好公司的工作更重要。
毕竟凭本事偷的懒,为什么不懒?
网上流传着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老板,你愿意聘用现在的自己吗?我将这个问题问过很多人,也将这个问题问过自己。
问过很多人,毫不犹疑回答愿意的人真的少之又少,甚至问过一些处在管理级别的人,他们都只是默默不语。在多次询问后,我细细的思考了很久,我才发现能像我这样毫不犹疑的说愿意的人,该是在工作当中对自己的要求苛刻到什么程度才敢有这样的肯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经常需要消费买东西。前段时间被炒得很火热的66万漏油奔驰事件,刷爆了整个网络。在被曝光的女车主与4S店总经理对话的中,有一段可以拿出来做企业客服教育的对话。
该店总经理从事发当时就知道了这件事,可是面对车主的维权要求,她却一再逃避,采取避而不见的拖字诀,结果拖到不能再拖,出来见面沟通的时候,一味的解释自己如何如何的忙碌,以致不能及时解决。
作为一个在服务行业从业多年的从业者,我在听见她这样说话的时候,不禁替她悲哀。这简直就是在给客户递刀子,好让顾客修理你时更痛快。不出意外这位总经理被女车主一顿吊打,毫无还手之力。
其实,作为一名消费者,我们都会希望自己花了钱购买到好的商品,能够用得开心,用得放心。假如出现什么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处理。而作为销售方,为了促使顾客成交,在给顾客介绍自己的售后服务时,也是会这样对顾客承诺的。这可以视为“未发之中”,在没有任何事情发生的时候的一种良知。
一旦有问题出现时候,是大家都不想面对的。而这个时候处理问题态度的不同,就是对良知体用的不同。
一个有良知的商家,在面临客诉问题的时候,会即时反应,迅速处理,以最快的速度给出回复,并附上处理方案处理到顾客满意为止,让顾客放心,有一些商家为了保证自己的品牌信誉甚至还会适当做出一些补偿,安抚顾客的心理。
而有一些只想着自己利益的商家,一旦发生客诉立刻想办法推脱,不停的找借口,甚至为客诉设置了各种条条框框,以至于让有些顾客在应付各种限制时,不胜其烦,就此作罢,如此就不了了之了。但是,任你去问谁,都不会觉得这样的服务自己可以接受。
人际交往中,我们都知道诚信为本,亲兄弟要明算账,朋友之间借钱要有借有还,打牌要有牌品,喝酒要有酒品。小孩子都知道借了别人的玩具要还回去,这是基本的良知。
可偏偏有些人你找他借钱,他就追着你还,他找你借钱,借了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你和他打牌,他赢了,他就笑呵呵,赢了早点散场。他输了,就喊爹骂娘,拖着不准散场,输多了还会赖账。
诚信的人,会信守自己的承诺,有借有还,到期就还,即使自己很困难,想办法省吃俭用都要还。赢了是那样,输了还是那样,愿赌服输,不会因为一时的输赢而喜怒无常。
那些会在工作中耍小动作的人,面临客诉问题推搪的人,失信耍赖的人,就是在“未发”和“已发”之时有区别的人,体用不一,知行不一。
没事的时候都说好,有事的时候什么都不好。这些人的心中有良知吗?有,他们也知道好与坏。但是可惜的是他们的行为里面没有良知,也可以说是动静不一。他们只对有利于自己的事有良知,对于伤害别人的事没有良知,他们的良知早早被私欲蒙蔽了。
而那些能够好不犹疑说愿意的人,始终如一做好服务的人,诚信的人,“未发”和“已发”时都是执行着同样的标准,体用一致,知行合一。
这些人说的就是自己做的,做的就是自己说的。没事的时候是这样,有事的时候还是这样,他们行事只有一个标准。不会因为自身利益的多少而对行事的标准做修改。这些人心里有良知,言谈里有良知,行为里更加是良知。
读到这里,你是否能够反省出自己的良知在哪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