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大学课堂开设《形势与政策》这门课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经历了残酷的六月高考之后,我们穿越重重阻碍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大学。大学本应是象牙塔,是我们汲取知识的地方,可我发现,似乎极大部分的学生都松懈了下来。大学给我们提供的各种学习上的便捷非但没有令我们更专注地去学习和探索,反而让享乐成为了生命的主题。
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也占用了我们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刷朋友圈时发现了这样一段话:“高三那年就是我们的人生巅峰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古今历史,熟悉天体运动轨迹,前有椭圆双曲线,后有杂交生物圈,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求得了数列,说得了马哲,溯源中华上下五千,既知音乐美术计算机,兼修武术民俗老虎钳。现在呢,除了玩手机,废人一个!”初看只觉好笑,再看却有了不少感慨。是啊,现在的我们每天困守在学校这一方天地里,过着自以为充实的生活。那些高中养成的习惯,一直都关注的时事政治、热点话题也全部被拋在了脑后。这绝对不是我们上大学的意义,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所以,我很感谢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否则就当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了。
《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的主要内容就是当前国内国际时事政治。根据我多年实践所得,理论课最是枯燥乏味,老师在上面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这应该是当下社会最常见的课堂现象了,无论高中还是大学,皆是如此。而究其原因,除却学生自身的作风态度这类原则性问题,老师们也是应该反思的吧!我始终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们不能决定学生上课的状态,却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课堂生动起来。怎样听是学生的事,怎样讲却是老师的事。如果这样,学生还不好好听,那边是他自己的问题了!师生之间也应该有更多的互动与交流,我指的这个交流不仅仅是学习,也包括生活情感层面。是师生也是朋友,这是最好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
《形势与政策》课决不能就事论事,一定要因势论理、因事论理、事理结合,把理论阐释与实际问题分析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形势与政策”课所讲授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时政热点问题,需要事理结合,进行理论分析。但光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有历史感,将现实问题与历史分析结合起来。要本着客观、冷静、理性的态度,更多地占有各类知识,实事求是地分析社会问题和丑恶现象,真正做到批判与建设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同时对学生比较片面的观点给予恰当的引导。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有声有色,充满活力,富有魅力。
不想说什么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虽然这样不太好,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每个生命个体来说,它实在太过空泛,可能这就是所谓“不接地气”吧!但是在当下这个浮躁而又功利的社会来说,仅是掌握知识并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学习,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学习的是如何做人。不论什么课堂,立德树人都是根本任务。而对于《形势与政策》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在让学生了解时事政治的同时注重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
当然,《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老师的引导固然很重要,但学生们更应该学会独立思考。我们已经是大学生了,应该逐步完善自己,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