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已经大三了,每到这种要矫情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已经烂大街地感叹时光飞逝,时间走的总是比书上写的,嘴上讲的要快得多,这一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尤其深,比如前一秒还活在因为有了2天“长假”而窃喜的周五,下一秒就到了要迎接下一个“上课5天”的周日。
今天,现在,只是想把自己的一些即时的感受和想法写下来,以后也好回过头看看,算是回忆年轻的一种饭后甜点吧。
大多数人也许都是这样:只有在事情发生后,也许这样讲不太恰当,或者说只有当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时,才会真正意义上的感同身受,恍然大悟般的清醒。
也许是自己年轻吧,平时也算是放得比较开,有些事情自己看来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讽刺的是人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忍耐或置之不理,这就会产生一个恶性的循环,直到“较为严重的后果”产生,才会采取措施,大多数情况下是报复性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许是无意识的,觉得这么做理所当然),但反抗的情绪往往在行为之前,这种情绪的产生需要时间上的积累和最终引发情绪的一个“契机”,这个契机可能是一个情景、一个动作或是一句话。情绪后的第一阶段是最为强烈的时期,往后这种“烦躁或厌恶”(大多数是,也不乏积极的情绪)程度会随着时间或“契机”的反复发生而递减,最终“消逝”或保持在一个极其微弱的反应层次上,换句话说人们开始熟悉这种体验,并把它当作一种习惯来对待,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做出有报复性的行为,这其实也是加速情绪消亡的措施,通过发泄情绪上的不畅快来达到目的。可讽刺的是恰恰是在这个看似“正常”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做出“无法挽回”的事情,所以,这就需要另一套机制来避免或削弱我们产生这种行为的概率,通俗地讲有脾气好的人和脾气坏的人,往往是这种“保险机制”的有无或是完善程度,造成了大多数人性格上的差异。 当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希望避免不理智的行为,这就需要我们完善自己情绪上的“保险机制”,这个过程往往比较漫长和痛苦,也许因为这是在违背所谓的“人的本能”吧,即便如此我也希望我们可以和“单纯的动物”极其明显的区分开,从而体现出进化的正确性。
以上只是自己闲来无事的扯犊子,发发牢骚,也算是种发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