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当我站在镜子面前一层一层涂着润肤水、眼霜和面霜的时候,回顾起我的儿童时期,早期可玩儿的不过是跳皮筋、扔沙包,或者推着铁环满街跑,竟然都能跑出去好几条街来。然后,约莫上小学的时候,才出现了游戏机。那时候的游戏机都是插卡式的,记得,我弟都是买48合一的,52合一的,反正越多游戏的种类也越多。那时候,拿着一个小黄盒去邻居家玩儿或者互相换卡来玩儿。我玩得最嗨皮的就是魂斗罗,当然是跟人家双打,每人整出30个人,见到“敌人”就使劲的按各种键,瞬时间,也分不清敌我,反正就是一阵拳脚相踢。自己的人“死”了也不知,很快就又出现一个人,继续投入到“战斗”中去。就这么一关一关,就这么按键按键,就这么冲锋陷阵,直到大获全胜,然后,我们都心满意足,就差对酒当歌,举杯邀明月的情怀了。
游戏机伴随的童年在不知不觉间,就戛然而止了。即便是上班了,有电脑了,游戏也越来也“先进”了,可是,玩游戏的心情却似乎也荡然无存了。如今,手机、ipad上的游戏,随处可见,但凡我实在闲得无聊时,也基本不玩什么消消乐啊,切西瓜啊,虽然我的智商很高,倒是宁愿看看《三生三世》过把隐。
不得不说,人生有时候还真是有趣。当我觉得电子游戏早已经从我的世界消失的时候,乐乐却玩儿得正浓,正酣。而长期形成的价值观让我觉得电子游戏这东西一定会导致最终的“玩物丧志”。于是,所有的目光,所有的心思,都齐刷刷得去试图阻止、引导和教育。当然,到目前为止,我曾经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苦口婆心,甚至把亮堂堂的天都说到发黑的劲头,最后也不过是乐乐毫无动容的对我说:老妈,我都听困了。最近,我自作聪明的想出一个记时的方法,也就是玩儿30分钟在纸上记一次,不过,第二天就彻底不记录了。
我一次次的发现,所有的说教和阻止,其实真正反馈给我的是一种无力和无奈感。即便是我看了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或是我上了微课,看到老师给出的意见。然而,归根结底,都需要我们当父母的在看似严重的问题上,是否有能力有智慧让自己跳出圈外,换一种思路来作为。
沉迷于电子游戏必定会“前途尽毁”吗?这是你自己内心深深的恐惧感在主导着你。如果你对“空性”一词有过理解,很快就能够明白。手机,电子游戏,你觉得它们是绝对的好还是绝对的坏呢?我办公室有一位学医的高材生,名校毕业,酷爱玩游戏,中午休息的时候,下班回家的时候,周末的时候,基本上都在游戏的世界里度过。可是,有意思的是,这些都不妨碍人家当领导,不妨碍人家考试很好,不妨碍人家最早摇上小汽车的号,还是夫妻双双摇上的,也不妨碍人家生二胎,儿女双全啊。就电子游戏本身而言,它没有好与坏的属性,它本身是空的,不过是不同的人为它贴上的标签而已。
既然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担心呢?担心对眼睛不好,担心影响学习,担心对身体不好等等。孩子,手无缚鸡之力,一直以来,我们对她的控制,远远大于对她的爱,所以,也才有李雪说的:孩子所有不好的习惯,都是对爱的呼唤。因为,我们对于真正的爱,还不能真正的理解和做到,所以,只好用所谓的教导和纠正来实现自己的控制欲。若是,有一天,有一种问题,我们无法掌控,那坏了,那我们必须是慌乱不安的。很容易,就联想到未来,未来一定是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了。这样的话,多么失望,多么失败,孩子白养了,辛苦和努力都白付出了,金钱也白付出了。你养个孩子最怕的是有一天,白白付之东流而得不到你想要的收获吗?
孩子对电子游戏的上瘾,其实是父母上瘾行为的一种投射。我最近刚刚把《能断金刚》和《业力管理》这两本书看完,是一位美国博士写的,它运用的是古老的金刚经智慧。整本书,核心的知识点是说,我们所有遇到的人事物,都是自己曾经的业力(书中称为意识铭印)所制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孩子对游戏的上瘾和不节制,是来源于我们自己曾经或者是现在对某事某物的上瘾,然后,投射出来,让你看到孩子的上瘾行为。一位微信群里学习过金刚智慧的朋友,运用了这一智慧,针对自己对甜食的上瘾,对熬夜的上瘾,对拖延的上瘾,进行清理和消除,很快,儿子对电子游戏,对电视的上瘾,也迅速消失。所以,我们常常觉得,一出现问题,那必定是孩子的问题,是别人的问题。其实,不是的,一定是自己身上的问题,孩子的问题就像是一面镜子,里面照出来的真相其实是你自己。
孩子的成长之路上,必定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而且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特有的问题或者现象出现。我小时候,父母对我的学习和玩乐是不加干涉和保持自由的,所以,一直以来我能够保持自由的学习状态,跟这个有很大关系。反倒是她们最关注的焦点落到我后来的恋爱婚姻上,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我也真是吃尽了苦头,最痛苦的不外乎是担心父母不能够接受我的选择。
为人父母,有时候,你越是超然物外,越是去关照而不是过度干扰,呈现的问题,就越容易像风一样,自然而然的就吹过去了。
文/花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