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年再充电 珍惜“春光”再出发
9月初的北京,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正是各大高校陆续开学报到的日子,火车上,路途上,到处可见背负行囊的莘莘学子,怀抱着无限憧憬汇聚京城,开始了人生的新征程。鄙人虽已到天命之年,两鬓染霜,但仍痴心不改,初心不变,经过连夜近20小时的绿皮车硬座颠簸,来到了向往已久、名震遐迩的京城三大最高艺术学府之一的“广院”——原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中传),参加“全国中小成本电影制片人研习班”。
“广院”即“中传”,以培养“名人”“名嘴”即播音员、主持人著称,如白岩松、崔永元、李咏等;另两大艺术学府分别是“北电”——北京电影学院,以培养影视演员著称;“中戏”——中央戏剧学院,以培养话剧、音乐剧等舞台剧演员著称。但近年来“上戏”——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学生声名鹊起,风头正健,不少获奖作品,“上戏”毕业的演员占了半壁江山,如《我不是药神》中的徐峥、王传君,《快把我哥带走》中的彭昱畅等,当然,还有央视“一姐”董卿。
研习班满满当当九堂讲座,包括《艺术电影创作心得和艺术院线前景展望》、《世界主要电影节概况与参赛指导》、《精品化时代网络电影的拐点》、《电影制作经验分享》、《中小成本电影营销与发行实务》等,分别由北电张献民教授、李苒博士(北电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奖部部长)、优酷网络电影负责人乔安、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副总裁刘开珞、五洲电影发行公司营销总监金典等老师授课,特别是又见到了与冯小刚导演共同开创了中国“贺岁片”先河的阎于京老师(担任《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的制片人,先后担任众多获奖影片的制片人、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总制片人、北京市广电局影视艺术处处长、北京国际电影节选片委员和评委、中国影协理事、北京影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等,这次主讲《电影策划与制片管理》)。1987年夏,时任宜昌三峡电视台总编室主任和首位播音员的阎于京老师,曾为我撰稿的电视专题片《企业的好管家——记宜昌市工行伍家岗办事处》担任解说与责任编辑,为该片增色不少(该片由宜昌市委经济工作部和三峡电视台共同摄制),时光倥偬,距今已逾30年矣!
通过这次中小成本电影研习班的学习,更加坚定了我们根据自身实际,打“三峡牌”特色,走“小正大”路子的信心(小人物正能量大情怀)!
听“广院(中传)”人说,要辨别播音系和其它同学的最有效地方是到南苑食堂进餐,例如若买著名的“当家菜”“明月肉”,播音系的同学会带着纯正的“播音腔”(卷舌音和慢语速[憨笑])说:“师傅,请来一份明—月—肉”!大家一听,便知播音系的同学来了。 但当天因为尚未正式开学(广院开学时间是9月5号),来进餐的学生不多,所以没能一睹播音系同学的风采。同行的卢进主席26年前曾在广院学习过,之后又在央视工作了8年多,非常感慨,径直点了一碗当年常吃的馄饨(人民币7元整),连呼“好吃好吃”!我问:“还是当年那个味道?”卢主席猛喝了一口汤,一扬脖,满足而惬意的答道:“还是当年那个味道”!我暼了一眼人和碗,笑曰:“是啊,馄饨还是当年那个馄饨,味道也还是当年那个味道,可人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人了!”卢主席和同桌的尹春副主席、啸洪老总一同抚掌大笑。
饭毕,在广院不大的读者服务部一气购买了数百元的影视类创作书籍和艺考类辅导书后,见上课时间还早,便信步徜徉在绿树成荫的校园里。初升的太阳透过高大的白杨树洒落下斑驳的光影,我伫立在同学们进行“声台形表”训练的操场上(“八百标兵奔北坡”),思忖着老师“这里是终点,也是起点”的谆谆告诫,目光移向远方。不远处,三三两两的人群中不知谁哼起了优美的广院校歌:《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
“校园里大路两旁
有一排年轻的白杨
早晨你披着霞光
傍晚你吻着夕阳
啊,年轻的白杨
汲取着大地的营养
啊,年轻的白杨
树叶沙沙响
年轻的白杨
你好像对我讲
要珍惜春光 珍惜春光 珍惜春光
珍惜春光…………”
补记:鄙人此次赴京学习,还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就是想拜访一下已回到“广院”母校担任教授的崔永元老师,可惜崔老师工作的“崔永元口述历史博物馆”(广院正门右侧小楼)正在闭馆装修(见最后一张照片),崔老师不在学校,无缘一见。(宜昌王广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