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行,太难了”,这样的话家长是否似曾相识,很多孩子遇到困难,哪怕只是一点挫折,会直接选择放弃。
大部分人都知道一个道理,就是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要有迎难而上、敢于拼搏的勇气,如果失败了一次就无法直面挫折,那么孩子永远无法得到成长。但是有些孩子却会陷在失败的牛角尖里,把自己堵在里面。
造成孩子遇到困难就退缩的原因有哪些?
抵抗挫折的能力差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生活条件都比较优越,父母除了该给的物质条件之外,在孩子对待挫折时也恨不得能够帮孩子承受。因此,孩子与挫折接触的机会减少,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很难认识到什么是挫折。而且现在电子技术又这么发达,孩子缺少了实践与锻炼,从而造成孩子遇到困难就退缩的现象。
孩子缺乏自信心
孩子遇到挫折就逃避也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因为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而无法胜任一件事情,是一种自我怀疑、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表现。孩子是无法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能力的,再加上孩子的行为如果没有的得到及时的正强化,这种紧张消极的情绪也会让孩子的信心大打折扣。
缺少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在各家娇生惯养长大的,父母溺爱孩子,害怕孩子遇到困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去做,孩子就缺少了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一件事的能力,因此在遇到稍微困难一点的事情时,就畏首畏尾,不知道该怎么做,从而产生畏难情绪。
孩子的自尊心较高
小孩子的自尊心通常都比较高,担心尝试困难失败的结果会让自己的价值有所降低,所以干脆就不去尝试,也不愿意去挑战新事物和有难度的事。而且有时候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很高,不允许孩子失败,孩子为了不想看到父母失望的神情,也会选择不去尝试,这样就可以避免失败。
孩子畏难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害怕困难、知难而退不是娃的错。
人们都喜欢待在舒适区里,不喜欢走到一个陌生的领域。父母怎么帮助孩子走出舒适区呢?
善于使用跳一跳,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相对于“舒适区”的一个概念。在舒适区里,孩子做什么事都比较熟练,游刃有余;而在“最近发展区”里,要学习的任务或知识要难一点,孩子一开始没办法独立完成,如果没人帮忙,他可能就有畏难情绪,不去尝试了。
但是在其他人的帮助、指导下,他自己坚持努力,能够得着目标,在这个区域学习,最适合孩子发展。从教育学角度讲,这种方法叫做给孩子搭脚手架(Scaffolding)。
脚手架是建楼的时候,楼顶上那些提供临时支持的支架,一般是先搭一层脚手架,再盖一层楼,搭一层盖一层,等平楼变高楼了,再把脚手架拆下来。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发现了,孩子的发展跟建楼很像,我们爸爸妈妈就像脚手架,当孩子正在学习新事物的时候,给他大量的支持,等孩子的能力上来,他们可以做到本来做不到的事情了,这时候我们也该撤开支架,让孩子独立。
帮孩子搭脚手架,有以下3个步骤。
1.引导孩子定义困难
孩子面对困难,左右为难的时候,其实是他们的思维卡壳了。你可以主动帮他们捋一下思路,请他们认真想一想,他们是怎么看这件事情的,思考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
面对困难,孩子退缩,或者向你寻求帮助的时候,不要立刻就帮他们解决,而是延长孩子的思考时间,有时候他们不是没有能力,而是面对困难,还没理清楚自己的感受。
2.调整任务的难度
让孩子“在学习区练习”,注意调整孩子练习的难度,既不要太难,让孩子无从下手;又不要太简单,能帮孩子走出“舒适区”。
3.鼓励孩子解决困难
能把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分解成自己可以达到的小目标,才叫问题解决能力。
想要孩子愿意面对失败,也不能纠结于失败。3岁以下的孩子还处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们主要靠观察父母的态度,来了解什么情况下他们该感到骄傲,什么情况下该感到内疚。
如果父母经常因为一些小失败、小错误就批评孩子,给孩子的表现直接贴上“好”或者“坏”的标签,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发生偏差。
所以,看到孩子失败的时候,咱们首先要摆正好态度,注意,孩子在观察我们呢。这时候不是去打压他们,也不是乱表扬一通。聪明的家长会问孩子这样一个魔法句子,“你还能想一个更好的方法吗?” 这样就是在告诉孩子,失败不要紧,那个方法不行,就再想一个方法,把孩子的关注点放到解决问题本身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