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了,我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到云南西北部的香格里拉去走一回。去看看那高耸入云的横断山脉,去看看那奔腾呼啸的金沙江水,去看看那艳丽多姿的格桑花朵,去看看那古色古香的藏族民居。2019年9月15日下午,当我走下大巴车,一脚踏上海拔3400米的香格里拉的土地,站在迎宾大道的绿柳荫里的时候,这个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来到香格里拉,感觉让我感兴趣的事物真是太多,然而,首先让我感兴趣的却是藏族古民居。
藏族同胞有一个风俗,那就是,大多数民房是围绕着喇嘛寺庙而建设的。依据地形,民居对寺庙实施半包围或者全包围的形式。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的古代民居,则是围绕龟山上的大佛寺而建设的。也就是,以寺庙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方拓展。因此,导致香格里拉古城的道路,也是放射形状的。这样一来,许多习惯了方格式城市道路的外来游客,到了香格里拉古城,常常陷入迷路的境地。有好几回,我只能依靠百度地图导航,才回到自己住宿的客栈。
香格里拉的藏族同胞的古代民居,与其他地区的藏族民居有所不同。她没有砖砌的碉堡式楼房,也没有硕大的游牧帐篷,而是清一色的木结构建筑。
这里的民居,外围四周的墙壁,全用泥土夯筑而成。高约三到五米。即院子的围墙的高度大约三米,住人的二层小楼的墙壁的高度都在四米以上,最高处约五米。
古民居采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来通风、采光、采暖。
香格里拉的古民居,没有平原地带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风光,只是屋檐连着屋檐,土墙贴着土墙,一幢挨着一幢,一片连着一片。呈现出“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的韵味。
香格里拉单个的古民居,分为上下二层。下层关牛羊马猪,堆放牲畜过冬的草料,和已经晒干的牛粪----晒干的牛粪可以作燃料。
上层是住人的房间和阳台。阳台种花草,放盆景,晒衣物。这叫人畜分置,互不打扰。也利于讲究卫生。
随着香格里拉旅游事业的空前发展,香格里拉的独克宗古城的几乎所有的藏族古民居,都进行了改造。有的改造成了商铺,有的改造成了饭店,有的改造成了客栈。我下榻的“开心时光”客栈,就是改造过的古民居。东家次仁平措告诉我,他的这个客栈的改造,化费了近二十万元。
原来关牛羊的下层,被改造成了古朴典雅的客厅和房间。客厅布置得花枝招展。彩色的布幔,藏族风俗的图画,和游客留下的照片交织在一起。人们迈步走进客厅,扑面而来的是温馨的气氛。
一个火塘安放在进门的右边。周围是三条两米长的条凳。条凳做成沙发的形式,坐上去软软的。再铺上厚厚的有着藏族地方色彩的毡毯,可以坐,可以躺,怪惹人喜欢的。
当红日西沉,火塘里燃起火来,人们开始围坐在火塘旁。主人在火塘的桌面上,摆上青稞酒和用牦牛肉烹饪的菜肴。一番客套之后,客人、主人频频举起酒杯,热热闹闹地分享一番,则有了“朋酒斯飨(xiang),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si)觥(gong),万寿无疆。”的上古风范了。
由于高原的海拔很高,所以香格里拉阳光特别灿烂,投射到房屋顶上,温度高得很。为了避免夏季的温度过高,藏族同胞就在各自的屋顶上面,密密麻麻地铺上木片。木片之上,再用石块压住。
在香格里拉,看到藏族同胞用木片当瓦,总让人感觉新鲜,犹如第一次看见浩瀚无垠的大海一样。不免要感叹一番:“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香格里拉藏族同胞的古民居,实际上是典型的木建筑工程。
记得刚住进去的时候,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似乎一下子回到了古代,似乎有了一种穿越时空的体验。再加上藏族同胞次仁平措和白族同胞王灿花的热情好客,就让我感觉是在似梦非梦的甜蜜的幻觉之中。躺在床上,犹如躺在香格里拉伟大母亲的温暖的怀抱。我想,往日,我魂牵梦绕地要寻找的,不就是这种境界吗?。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善良的藏族同胞,是一个爱美的群体,也是一个善于表现美的群体。他们不仅爱自身的穿着打扮,也爱对民居进行美丽的装饰。
居室内墙壁的上方,多绘以吉祥的图画。客厅内壁上方的一条线,挂着红黄绿三色的布条。并且在内壁醒目的地方,画上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图案,显示着神佛的崇高的地位。
每一户古民居,都有供佛的设施。供桌上有神佛的塑像,塑像前有香烛和灯光。
记得一天上午,我站在“开心时光”客栈的阳台上,仰望天空:蓝天像洗过的蓝宝石,大朵的白云在缓缓地飘移,明晃晃的太阳闪烁着七彩光亮。再看看屋檐下:悬挂着的,是密密麻麻的,长方块形状的,蓝、白、红、黄、绿五彩经幡。高原上的暖风一阵阵吹过来,经幡迎风飞扬,与阳台上摇曳的格桑花、向日葵花,菊花交相辉映,有一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的美丽。我想,这就叫朴素美呀,就让我在这幸福的日子里,尽情地分享这大自然慷慨的馈赠吧!就让这美丽的景色,与香格里拉的万千秋色一起,都付与香格里拉的善良的藏族同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