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自己能够活多久,大部分时间里,我都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每天要应付的事情实在是太多。
第一次感觉到时间过剩,是九年前在国外一所高校联合培养,在那个装着一台破旧动物磁共振仪的地下室里。在那个没有家人没有同学没有生活的国度,下了班同事们都和家人聚会了,我就拥有了绝对的自由。由于无法面对大段的空白时间,我经常一个人坐在灰暗的地下室里听刘欢的《重头再来》。想起来很好笑,明明是被当作优质人才送出去培养的,弄得自己跟生活遭遇变故穷困潦倒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哪里的落魄青年一样。有一次同事下班后翻回办公室取东西,发现我一个人坐在黑漆漆的角落里,被吓了一跳。
第二次就是现在。
我想,很多人无法跳出平台或者原有的生活节奏,去追逐自己的天性,海阔天空,大概就是因为无法安排自己的时间。不知道,怎样去安排时间,才能让自己往更有希望的方向走去。当然,也还存在一种可能,就是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生活在某种完全是凭概率形成的节奏里的,也没有一个契机打破平衡让他们看到这一点。
过去的这三天,我做了个小实验。
我的工作比较弹性,因此时间是相对自由的。我把手上的工作都排开了。考虑到工作与生活都在整顿期,还在纠结各种可能的选项,也有可能会重新面对一段“绝对自由”的日子。我想试试看,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面对“绝对自由”这件事儿有没有一点进步。目前最短期的目标,是通过美国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于是,我每天八点前后起床,十点之前收拾好自己房间结束早餐出现在书店,刷一千单词大概两个小时,午饭一小时,下午做真题。中间偶尔穿插着同事打进来的着急的电话。
我发现,保持注意极其困难。虽然我一直在那里坐着,但可能脑子里想的已经和眼前看的蝌蚪文没什么关系了。每隔那么十几分钟,我都要瞟一眼手机。英文短篇遇到一些难词,心里就开始涌出焦虑,担心自己不能顺利通关。顺便回味一下最近受到的情感折磨,再忧心一下自己的幸福在哪里。我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去关注眼前正在做的事情。一天结束了,完成了一定的工作量,但是,显然这种状态谈不上高效。离我们天天听到的要有“沉浸感”的生活相去太远。如果长时间过这种生活,我想我会被焦虑吞噬的。
为什么会这样?我该怎么办。
我想起来四年前开始攻克一个十年和公司没有交易记录的客户。整整七个季度。我都处于打鸡血的状态。一周七天,基本上每天都在应酬。周末都在开会。白天都在客户场地,研究他们的需求究竟是什么。家人看着我,觉得我过得很辛苦。不过我自己,似乎并没有什么感觉,只是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一天一天的,日子飞也似地没有了。
也许这就是原因。喜欢和不喜欢的差别。所有有沉浸感的时间,才是高质量的。比如,码字的时候我就完全不需要再看表。
或许我需要做的仅仅是,从心里放下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放下对于短期目标能否实现的焦虑,就只关注眼前的那道题。
我突然理解了活在当下的意思。
就是指,在失去生活惯性之后(包括情感的,也包括工作平台带给你的),开始有意识地凝视自己的环境,接触到所有事物,关注发生在眼前的一切事件,细细感受。可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