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第一》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是《论语》第一句,能做第一句,不简单,要学好!学好,才能学这本书。如华杉老师所说,这本书一半在这第一句话里面,第一句学明白了,终身都会学,第一句没学明白,这本书也不用读了。
学习,学和习是两个动作,学,是行动反射,不是晓得些说法,是学到自己的行动中去。这就是儒家学习的根本模仿律。
我们学习《论语》,就是模仿孔子,孔子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孔子怎么做,我也怎么做,亦步亦趋,生搬硬套,这就是模仿。
在家庭中,孩子就是在模仿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谁就模仿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性和性格,所以家庭教育的重点就在,家长的率先垂范和言传身教,否则孩子出门了,别人给他的评价往往只有一句,没家教的xx。
所以,华杉老师说:模仿,是学习的根本,因为模仿是行动,不是空谈,是照着去做。模仿定律,就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根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在于修身,只要我做好自己,别人自然会模仿我,从一家模仿,到一国模仿,到全天下都模仿,这就是王天下。
重要的事说三遍,一个家庭,就是家长的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我妻子曾很多次,对我说,让我买电视机,我都是一笑而过,不予理会。我心中有我的思考,电视墙哪里是书架的位置,一个客厅,应当摆满书籍,而不是一个漂亮的电视墙和大大的电视机。我一心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首先我自己特备喜欢看书,老家定制4米乘6米的书柜,已经装了大半,我和我妻子的书籍,小时候娃娃一哭闹,只要到书架前溜一圈,孩子就不哭了,我的孩子1岁之前,可以说是闻着书香味长大的(妻子坐月子,腰疼睡的是硬板床,直接就摆在书架边上,可不是闻着味长大的,会爬了就在书架边上爬来爬去,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王阳明传习录)。后来儿童读本,我开始让他坐在我怀里,陪他一起看书(特意加粗,以示重点,孩子读书,记得要让他的脚不要乱动,可以理解为佛道儒的盘坐),来到漯河之后,他奶奶和他在阳台常常能读半天图书。现在2岁了,每天他自己拿着书,让家里人给他读书。这是我最欣慰的事。
当然,在他6个月之后,我就辞职回家了,我在看他的时候,常常看书,喝喝茶,他就很好奇,摸摸书皮,钻到我的坏了,探头看看。直到他自己去找书,咬呀,撕呀的时候,我就告诉他,这是书,里面写的知识,是我们的隗宝。非常庆幸我辞职了,如果我还在华与华,在高热高压高强度的工作下,时间被压缩到极致,那么我将错过孩子的成长,也终将做不好一个好爸爸。所以我呼吁,为人父母的读者朋友,不管再忙,也要多陪陪孩子。曾国藩先生,不管再忙,都会陪孩子,而且陪孩子一起学习。因为不管男孩女孩父母的模仿是第一的。他们的第一个偶像也最有可能是父母中的一个,如果我们忽视了,那么他们的偶像,就成了电视手机里的某个明星了。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G.Tarde)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 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一书。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社会行为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
1、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2、几何级数律: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
3、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这模仿三定律的前两条,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学原理。
所以,学,就是照着做,学《论语》,就是一句一句地落实照着做。习,学习的习,不是复习,是练习。
习的繁体字是習,上面一个羽字,是鸟。《说文解字》:“習,鸟数飞也。”那小鸟跟妈妈学飞行,反复练习,终于飞起来了!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飞起来了,多高兴啊!
你照着圣人说的做,最后证悟到了,果然是这样!自然也就悦了,高兴了。学习圣人的东西,就要亦步亦趋,生搬硬套,这是笨办法,也是最好办法!
所以《论语》怎么学,就是“行动学习”,就是阳明先生说的知行合一,人人皆为圣人。
为何人人都是圣人?你心中装着圣人,就如你心中有一个顶礼膜拜的偶像一般,让圣人住到你的心里,然后圣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把圣人说的道理,都用在自己的日用常行,应事待人接物中,事上磨,事上练,知行合一。
比如送客,孔子是要站在大门口跳望,一直到客人走远了,不回头了,看不见了,才转身进屋,那我送客,也等到客人的车转弯看不见了才停止挥手告别,转身进屋。这样一来,今天我送客这件事,就算是孔子来做,他也不过如此,和我一样,这件事上,我就是圣人了,如此形成意识习惯,成为了肌肉记忆,每件事都这样落实下去,其修身精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妙不可言。
特备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文章版权归属八宝先生,实名:王亚辉,如有合作敬请简书联系。
求点赞!求关注!求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