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有人开始研究人们获得语言能力的机制,尤其是获得外语能力的机制,希望由此能够取得一些突破性的方法用以指导我们的第二语言学习。其综合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言教育学、社会学多种学科,慢慢地也就发展出了一门新的学科,叫做“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二语习得理论用于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指研究这一过程的科学学科。
而要说起“二语习得”理论,就不得不说起 Stephen D Krashen 教授,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 Krashen 教授便专注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并于 80 年代初发表了两大专著:《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1981)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2);同时于 1982 年与特雷尔(T. Terrell)合作出版了《自然途径》(The Natural Approach)一书。在这三部著作中,Krashen 教授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分析,系统地向我们阐述了他的语言习得理论。
Stephen D Krashen 是美国南加州大学教育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最知名的研究是建立第二语言学习的普遍性理论,也是自然研究法的倡立者之一。1977 年他在洛杉矶威尼斯海滩获得俯卧撑大赛的冠军,还持有跆拳道黑带。他的著作《阅读的力量》虽然只有 163 页,却有 366 种参考文献,并被读者认为应该是教育局官员和中小学老师人手一本的必备参考书。
习得 VS 学得
Krashen 教授的出发点是对“习得”(acquisition)和“学得”(learning)的区分,以及两者在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在 Krashen 教授看来,“学得”不等于“习得”,“学得”不能变成“习得”,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流利程度是学习者“习得”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学得”的结果。根据这一假设,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习得”第二语言能力的。
第一条途径是“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这一过程类似我们的母语能力发展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过程。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conscious)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语法概念的掌握。
也就是说,Krashen 教授认为“习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Krashen 教授认为,只有语言“习得”才能直接地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能帮助我们真正实现“运用语言”的境界;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到监检作用,而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Krashen 教授强调“习得”是首要的、第一位的,<strong>但也并不排斥“学得”的作用。</strong>
关于“语法”
Krashen 教授还指出对于语言结构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可以按照自然过程进行的。举例来说,在当前的儿童和成人英语教学中,掌握进行时先于掌握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名词所有格等等。Krashen 教授认为,并不需要按照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习得”某种语言能力,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要如何科学实践语言的“习得”理论呢?
Krashen 的“输入假设”指出,要实现语言习得,学习者必须通过阅读和听力吸收语言材料,而该材料必须是“略微”超过学习者目前的水平并被学习者所理解。其中“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这样便能让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结构的理解上,这样才能“习得”语言。
理想的输入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 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
- 既有趣又相关(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 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 和足够的输入量(sufficient input)
其中前两点很好理解,“非语法程序安排”是指无需按照语法程序安排教学,只需要提供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Krashen 教授强调不要过早强迫学习者去运用语言,在运用之前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可理解的输入量。在他看来,许多二语习得者都会经历一个沉寂期(a silent period),在此期间接受足够的可理解语料输入从而才会达到习得语言的状态。
但是具备了理想的输入是不是就一定可以学好目标语言呢?
答案是 NO。
因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很多情感因素的影响。Krashen 教授认为语言习得的实现是建立在对所输入的语言进行情感过滤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例如类似的情感因素:
- 动力
当我们的学习目的很明确时,相对我们的动力就会比较大、进步快;反之, 则收效甚微。
- 性格
这个也很好理解,几乎所有的文献都一致表明,那些比较自信、性格外向、乐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步较快。
- 情感状态
主要指焦虑和放松这两种互为对照的精神状态,他们在较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外界的语言输入。
- 等等
总结来说,Krashen 教授的“二语习得”理论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和帮助,例如:
通过对“习得”和“学得”的理解,让我们明白了教学应该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
“输入假设”告诉我们,语言的习得是通过听、读和理解语料信息实现的。
“非语法程序安排”说明,无论我们习得母语还是外语,其习得的语法知识是有规律的,过多强调语法结构会减慢语言习得效率,语言学习应该侧重对所学材料意义的理解而不应该过分注重语法结构的理解。
……
干货
Krashen 教授在一篇反驳屏东教育大学的加拿大籍教授 Chaim Melamed 文章中提到,台湾可以不需要花大笔的钱设立英语村或英语实验高中,就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他推荐下面免费学习英语的网站给中等程度的学生,它可以让人在网络上免费收听,一开始速度很慢,解说完毕后,再用正常的美国人的说话速度朗读一遍,它还为我们提供了教材的内容。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
扩展阅读:
Stephen Krashen 和 Chaim Melamed 的文章链接(via 台北时报 Taipei Times)
Stephen D Krashen 教授的网站
这位外语学习理论的泰斗,他的网站的价值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估量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