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向后总结,向前预期-这是最基本的理解技巧。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刚才输入的东西都有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与此同时,还要不断预期下一步的内容是什么……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输入处理的过程。很多人懂得向后总结,却不懂得也应该同时不断向前预期,于是他们只有输入与处理这两个部分。在良好的阅读习惯下,理解速度会不断积累,最终不断加快,因为所有的知识都有共同点:它们不一定能用在哪里,它们早晚必然会融会贯通。所以,理解过的东西越多,理解新的东西就越快。说穿了,理解力差,无非就是见识少,仅此而已。
上述这段文字是我从李笑来《七年就是一辈子》里摘抄下来的,因为它击中了我阅读要害。我看书的效果不明显,要么没记住书中所讲的内容,要么觉得书本的知识对生活指导意义不大,更多时候沉浸在自己花时间看书的这个努力的表象来寻求自我安慰。说穿了,我是在用眼睛看书,而不是用脑子看书。
我常常看到第二章就想不起第一章的内容,一旦合上书本,很难回忆起书中内容,原因在于我没用脑子去思考。比如说李笑来这章是讲如何看书,我看到这一段觉得对我警示作用特别明显。如果运用他的理论,这个时候我应该还回想下这章最开始的时候说了“阅读速度是个伪命题,只有理解速度才是王道,而理解速度的训练和培养是靠大量阅读和理解来实现的。看得少,理解得少,能力才会差”。他还说了“一本书就好像一场战争,一场战役开始前,我们必须要熟悉地形,兵役,交战双方的兵力,看书的话就要先大致阅览目录,翻阅书中内容,带着疑问和大致了解去阅读。读书大忌是从书首页一直规规矩矩看到末尾,最后连书的内容是什么都说不出所以然”。
“向前预期”就好像打仗的时候已经进行到这一步,作为指挥官至少要在心里有个预判敌人接下来会怎么打,我军该如何应战,而不是敌军打哪我军就跟到哪,这样永远被敌军牵着鼻子走。看书也一样,要根据当下的内容对接下来的章节有个大致预判,并提出疑问,然后其实这样阅读就是个作者答疑解惑的过程,这种在作者答疑之前,读者加入了思考和提问的环节,这种经历和过程会让读者有种很大的愉悦感。还是以“看书”这个章节为例,既然本章说到了看书的这个技巧,那么再往后说下去应该是运用了这些技巧后如何将效率最大化,以及判断好书的基本选择,更或者是自己阅读完这本书,如何让自己的阅读也能影响到身边的人(阅读的分享)以及如何让阅读带给自己生产力。
我看书根本还没入门,因为我连书中所讲的内容都没有认真理解过。我一直都只关注书中的当下,而不去思考当下为什么会这样讲,看书的关注点不一样,效果也会不一样。这么说来,我至少在看书这件事上错过了三辈子。但是我现在知道了问题,也知道世界上有“刻意练习”这回事,所以,我也知道接下来要怎么做。
(这两天好像深层次意识到了“看不到别人的好”这个问题在我身上的体现。我先要看到“别人显性的好”,然后还要看到“别人隐性的好”,最后还要问问自己“看到别人被后的好之后,哪些可以学为己用”以及“别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好,我有没有?我为什么没有?是什么样的经历和环境让别人有而我自己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