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上高中三年级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家庭条件比较好,他上学的时候就拿了传呼机,传呼机因其发出的声音也叫“BB机”,当时的传呼机有数字机和汉显机两种,汉显机相对来说就比数字机先进了一些。我那同学外号叫“小贵子”,跟我关系很好,所以他经常把自己的汉显传呼机借我用,当我拿着传呼机挂在自己的裤腰带上的时候,那叫一个神奇,感觉自己瞬间高人一等了,这也许就是学生中的攀比心理。
到了大学的时候,我又在同学的鼓动下,经过一学期的省吃俭用买了一部二手的小灵通,小灵通比起传呼机就先进多了,但是小灵通通话也会受到地域的限制,当时那个小灵通只能在兰州地区使用,尽管这样,还是很心满意足的。
2006年6月份大学毕业,8月份来到了宕昌工作,我被分配到哈达铺中学,成了一名光荣人民教师,记得当时刚上班没有发工资,我就在学校借了400元,花了199元买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中兴牌的,啥型号的就记不起来了,可惜的是手机在我暑假回老家的途中掉进了水沟。之后我买过诺基亚牌的手机,买过金立牌的手机,还有菠萝牌手机和二弟送我的三星手机,到现在我拿的是OPPO手机,总之,换了很多的手机了,也记不清楚了用了几部手机了。
这也算是我与手机的历史故事吧!
时下,手机成了人们必备的工具了,也有些人戏称,出门只要带身份证和手机就可以了,记得两年前吧,刷卡消费还非常的流行,而现在刷卡似乎已经很OUT了,微信支付,支付宝成了新的支付方式。微信群,QQ群的建立方便了工作的需要,我看社会的发展趋势,手机办公也即将代替电脑,在这样一个时代,如果不会使用手机,特别是不会操作智能手机可能就要落伍了,手机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浑水猛兽,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手机这种现代科技的产物,正确合理的使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现在,我们会看到很多国内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手机新闻,国外也有相关的规定。如何去看待这个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还是想说一个中国的历史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在中国应该是家喻户晓的,大禹是谁呢?司马迁的《史记》里有这样的记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大禹名字叫文命,他的父亲是鲧,用今天的说法,大禹就是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的玄孙。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应该是大禹和他父亲两个人的治水故事。
尧帝在位时期,黄河流域洪水泛滥,老百姓非常的忧愁,尧帝想找一个治水的能臣,四方的诸侯都举荐了大禹的父亲鲧,但是尧帝说了一句话:“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当时的情况是“等之未有贤于鲧者” ,所以尧帝只有一试,让大禹的父亲治水。鲧治水用的方式是“堵”,结果九年的时间过去了,洪水依旧泛滥不息,治水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大禹的父亲鲧就被舜帝流放到了羽山,最后死在了羽山。
舜是尧帝通过各种方式找到的自己的继位人选,舜在代行天子职位的时候举用了鲧的儿子大禹,让大禹继续治水的事业,大禹担任司空职位,开始治水事业。《史记》记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最后,他成功的治理了洪水,用的方法就一个字“疏”。
大禹治水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用了正确的方法,再加之自己的勤奋,对工作的敬业等因素在里面。
现在又回到关于中学生使用手机的话题,大多数学校的规定是禁止使用,禁止的原因是为学生的学习。在我的课堂上,我也做过一些小的调查,结果显示一个班里没有手机的同学大概不到三分之一,晚上看手机的同学也占到了一半以上,甚至有些同学看手机的时间会超过两个小时,严重影响学生第二天的学习。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应该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但是出于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叛逆心理,越是禁止的,越会偷着去玩,所以禁止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我认为对于手机这样现代化的产物,让学生正确使用比禁止更好,所以我还是坚持“疏”反对“堵”。如何去“疏”呢?一个老师的力量是弱小的,这就需要家长的极力配合,监督和督促孩子正确使用手机,比如规定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监督孩子正确使用手机,防止沉迷于网络游戏和无休止的聊天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如果用昨天的方法,教育今天的孩子,会毁掉孩子的明天,作为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对孩子使用手机这件事引起重视,这不是一件小事,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