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杨梅季节,山上桌上,一片片、一篮篮的,都是红通通的杨梅果子。酸酸甜甜,令人爱不释口。杨梅季短,存放不行是它的短处,但又因为不好存放,反而督促我们趁着新鲜赶紧吃,因此论谁都能吃到它最美好精华的味道。
这样,能不能说,缺点的同时又是优点呢?再来句不离本行的话,趁着美味早吃了,不迟疑不耽误,有时候想想又正吻合了把握当下的教说。有人要说,一个杨梅,就牵强到佛法上来,有点太扯了。那么我就想正式扯扯有关梅子的一个公案。当然此杨梅非彼梅子,但是我吃杨梅的时候就想到了那梅子,有什么办法呢。
来吧,一起正式扯一段佛教的公案:
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大寂(马祖),问:“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即佛。”师即大悟。大寂闻师住山,乃令一僧到问云:“和尚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云:“马师向我道:‘即心即佛’我便向这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师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云:“大众,梅子熟也。”(《景德传灯录》卷七)
公案是说,法常禅师初参马祖道一禅师,听闻“即心是佛”而大悟。悟后在明州梅山传法,马祖想探究法常的悟境,于是派人又向法常处说“非心非佛”,法常听后回答:任凭是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马祖得知后,赞说:梅子熟了。也即是法常禅师是真开悟。
即心即佛,非心非佛,都是禅门有名的教诫。即心即佛,说的是众生心与佛本来相同,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心是智慧清净心,清净心由众生烦恼心而转。此心与彼心,心心相印相同,只是在众生未悟时,此心烦恼,一旦醒悟,则知众生心就是佛心,所以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 ,是否定之否定,没有心,也没有佛,只有自然的悟。如果认为凡夫有一定心叫烦恼心,而佛有一定的心叫清净心,那凡夫永远不能成佛。没有不变的众生,也没有定相的佛。佛只有无尽功德,没有固定形象。无相的,处处在,也处处不在,因此讲“非心非佛”。
法常禅师,因“即心即佛”而悟,但并不执著于此句。所以面对“非心非佛”的考验时能够淡然以对。任何法门,都讲究一个対机者,马祖用两句禅语来帮助两种不同的人,殊途同归。法常禅师得到的是“即心即佛”这句话,“非心非佛”也许帮助了其他人,然而对法常禅师,他经验到“即心即佛”,那是他的法门。
马祖说法常禅师“熟”了,因为他信心十足,不受外境的动摇。面对考验,保持平常心,任是即心即佛也好,非心非佛也好,他只抓住他已经悟的。那才是他自己所证的境界。所以马祖说他“熟了”。
生活之中,也会有许多类似“即心即佛”、“非心非佛”这样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完全正确的际遇。我们需要从禅理中得到启示。面对考验,需要具备像法常禅师一样立定脚跟的自信与保持一颗平常心,如此,自然也能“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