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育如老师在《听宝宝说话》一书中说到:父母其实心中隐含着一个假设:孩子要“自然而然”地展现出“父母认为”应该要做到的事情才叫自律。很多父母期望孩子做的事情,并不是孩子随着发展就会自然展现的本能行为,是需要父母刻意要求并在过程中给予 合宜教导,否则“自动自发”这件事是不可能出现的。带着孩子迈向自律,父母首先要厘清问题、说明标准、带着做,最后帮助孩子内化。
面对我家十个月的小宝宝,我当然先不指望他怎么自律了,不过这篇文章让我联想到很多。我和老公的父母几乎都认为小孩到了年龄都应该懂得某些知识或者掌握某些能力。我从小在外婆家长大,我外婆不让我带同学回家,也不让我去别人家里玩,我现在的确是没啥朋友,而且是个社恐,能打字绝不发语音,能微信解决绝不打电话,我老公非常不理解我打个电话都要挣扎很久的行为。最近还有个例子,我给婆婆买了条链子,买的时候可能也就花了十分钟就决定了,但是送给她我硬是拖到她回老家的当天,还要在我上班之前,赶紧送了我就上班去,要不然我会很尴尬。我觉得社恐也是跟父母或家长的影响有很大关系的吧。大学或刚工作的时候,我妈会说我,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不懂点人情世故等等。我说你没有教啊。她反倒很气:学校没教的吗?你自己怎么就学不会呢。现在作为一名老师,我真的想说,学校真的不教人情世故啊,难道交际能力最初不应该来自家庭吗?
我以前总是吐槽,为什么学生落实不了一些很简单的要求。现在回想,可能我觉得是简单明了的指令,他们是真的不理解,也不知道标准是什么,在我这里,就被简单粗暴地定性为“做不好”。那些安排的细致的工作,学生一般也是可以完成的。
以后工作、带娃都是一样的,做事之前明确要求,带着做,这样才能一步一步达到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