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网的CEO王兴说过“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这句话是一个真理。这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如果可以不用思考,就不要思考。如果必须要思考,那么就尽量能少思考一点算一点。如果这个事情必须思考才能完成,那就问别人让别人思考出答案给你。反正,自己能不思考,就尽量不要思考。
其实这么做是符合大自然基本规则的,不知道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大脑要长在头顶?有没有想过电脑的CPU(核心处理器)为什么要安装风扇?很简单,因为他们都要消耗非常大的能量,他们需要散热。
大自然里的动植物们每天都在忙什么?植物们每天忙于吸收养分,进行光和作用,让自己成长。动物们忙于捕食,吸收养分,让自己成长。大家都在忙一件事,吸收能量。只不过植物的能量用养分和阳光承载了起来,而动物的能量则在其他动物的身上承载。
能量其实是稀缺的,承载能量的资源也不是无尽的。有限的能量不仅要用在维持身体的成长,还要提供给动物们大量的运动当中。
动物们只有运动起来了,才能捕到食物,才能为自己的生存提供能量。而思考?思考是个既消耗能量又不会马上就有产出的东西。所以,能不要思考,就不要思考了。并且思考如果仅仅只是想了想,并没有践行产出也没有任何记录,其价值也等于零。
所以,动物本能上的不思考就是为了节省能量给自己身体其他最需要的地方,毕竟身体强壮带来捕食效果的提升更明显一些。
人类走出来了,不用再为了获取自然界的能量而付出自己全部的时间,并且能量不再是那么的稀缺。今天很多人长胖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大部分人类虽然走出了能量匮乏的困境,身体和基因却还停留原始的阶段,身体系统能量分配的方法也没有变。然而今天社会却越来越需要更多的思考才能活得更好。今天的社会生活为什么这么需要思考?因为不用思考的事情其价值已经越来越低了。不仅仅是不用思考的事情其价值越来越低,甚至浅层次思考的事情其价值也在下降,等人工智能真正开始普及的时候,这一现象将会更明显。
不用思考甚至是只需要浅层思考的事物,其价值降低的原因遵循稀缺性原理。
物以稀为贵。这是经济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最精确的概括。在以前的时候,能有学习的机会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高考刚开始的时候,只要你学习,考上大学非常容易。如果你边学习边思考,就能上到顶级的学府。
而在高考恢复的30多年后的今天,你的孩子学到的知识已经当年同样年龄的你的知识量的好几倍并且更加复杂,然而在班级里的排名还是很靠后,考上大学可能都是问题,更不要提进入顶级学府了。
这是因为普通的学习已经不稀缺了,大部分孩子都可以坐在教室学习。努力的学习孩子也不是很稀缺,重视学习的家庭越来越多,会努力营造成让孩子努力学习的环境。所以这也不是最稀缺的,最稀缺的是那些不仅努力学习,还不停的思考,对学习来的东西思路非常清楚,非常扎实的人。这些人成了一个班级里最稀缺的人,然后他们进入了顶级学府。
其实这样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资源。
价格围绕价值,而价值因稀缺而提升。
当今这个大学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时代,大量的年轻人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经受一系列的思维训练后投放到社会市场当中。
这些人都是知道思考的人,或者说至少在行为处事,遇到问题时开始思考。
至于思考的深浅,只能看个人在大学里到底付出了多少时间和注意力在学习和思考锻炼方面。
可是一谈到付出,就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就像前面说的,这个世界遵循能量最省原则。如果这个行为不能在当时的环境里马上看到好处,那么能省就省。
所以我可以初步断定,这个社会上大部分人还在浅层次思考的阶段,一方面是环境还需要大量这样的人来完成分工合作,另一方面现在的技术还无法完全代替人工进行浅层次思考,不过人工智能已经来了,多久才会普及,我的看法是普及只会更快,不会慢的。
而这段人工智能普及的空档期,就是我们大家让自己升级到深度思考领域最佳的机会,利用好这段黄金时间才能实现弯道超车,也只有提高了思考能力以后,才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只有这样,时间才是朋友,否则,它就是敌人。
那么按照正确的学习方法,首先得说清楚什么才是思考?
思考就是清晰、准确、正确的理清关系。
大家可能以为“思考”还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没想到这么简单吧。思考虽然简单,但是关系却不简单。想要清晰、准确、正确理清它就更难了。有多人觉的思考就是探索事物的本质,我觉得这个定义是有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看后面的文你就明白了。
依照这个定义,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搞清楚正确的关系。而搞清关系里最基础的一条就是因果关系。我们都以为自己很懂因果关系,但是不是真的懂,暂且听听我给你讲讲。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发现自己身边经历的很多事情不仅仅有一个原因,仅仅从主观、客观或者宏观、微观就能得出很多不同的结论来。而世界本身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单因果关系,因此分析任何因果关系,比如针对“因为A,所以B”,基本上需要从3个层面去审视。
A不一定是B 的理由。
A不一定是B 的唯一理由。
A不一定是B 的最重要的理由。
这里我直接就引用李笑来书里的例子,有些人认为“电视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他们之所以如此认为,基本上是因为他们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即现在的人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A)——这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真实现象;与此同时,他们观察到了另一个现象,即现在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B)——这也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真实现象。而这两个现象又好像明显有一定的联系:每天只有24小时,花在这里的世界越多,花在哪里的时间就越少·······于是,这些人就用“因果”逻辑关系把这两个现象联系了起来,得到结论:B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A····
可事实上,
的确有些人因为电视看得太多,导致不与他人沟通,但另一些人即使不看电视也不会与他人沟通,他们可能会酗酒、吸毒…… 就算电视是沟通被破坏的原因,也不见得是唯一的。比如,某个人白天丢了工作,回家之后有气却不愿意告诉家人,于是一声不吭地坐在那里看电视,这时,“不沟通”的表面原因是“看电视”,而深层次原因是“失业的烦恼”。 既然电视不见得是沟通被破坏的唯一理由,那它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理由。事实上,人与人之间不沟通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人们普遍缺乏基本的沟通技巧。
如此看来,“电视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种观点,或者说这种观点之后的因果关系,是无法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和站不住脚的。
当然,前面的三条因果关系,也可以总结成一条。
A是不是B 的众多理由里面最重要的理由
这里面也蕴含着思考的一个关键点,分清主次。教你一个判断“最重要理由”的方法,那就是当你得出一个理由的时候,先把它当做是一个假设。然后放在类似但是事情最后的结果却不一样的环境中,看这个理由能否正确解释这个类似却又产生不一样结果的事情。如果不能,一般来说就不是“最重要的理由”,只能算是得到了一个解决一个问题的钥匙,甚至连多功能钥匙都算不上,就更别提万能钥匙了。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非常重要的情况是,有些时候,相关联的两者间是“互为因果”的。
在这里,我还想说一个成甲的书上关于思考方法的论述,那就是黄金思维圈。
黄金思维圈的最基本应用便是:你遇到每一件事情,首先ask why。
也就是,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3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
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具体内容可以查看原文:mp.weixin.qq.com/s/gTepnR7XRxK-PKTDa1F1TQ黄金思维圈:迅速看透问题本质的利器
这里我就大概说一下成甲书上关于黄金思维圈的意思:凡事不能只看事情的表象,也不要想着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件事情用什么方法手段或者工具可以实现,而是要想清楚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想通了原因,就自然能知道该怎么实现这件事情,然后这个Why就能帮助立马想到用哪些方法和技术手段。最后这件事情就很容易做成而且效果不错,当然这中间也需要一些时间。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思考的起点到底是什么呢?
思考的起点就是问问题
所以黄金思维圈实际上就是教你怎么提出更好的问题的,并不是教什么思考的方法。问题是提对了,但是得出答案的过程,还是按照之前的基础因果去分析对你得出的答案是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如果理不清关系,得出的答案是错答案,那估计就是越努力越倒霉了。
还有一个就是,大约有70%人分不清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不一定成立这样的逻辑关系。
原命题:吸烟的人都很酷。
逆命题:很酷的人都吸烟。
我也想酷,所以,我要吸烟。
这里面实也是因果关系的混淆,吸烟是不是很酷的原因?吸烟是不是很酷唯一的原因?吸烟是不是很酷最重要的原因?我相信只要你问自己三个这样的开始思考的问题,你就会发现这里面的错误到底在哪里。
写到这里,关于“思考”的基本方法已经介绍完了。但是“思考”不仅仅有这些基本内容,还有一些更为复杂的关系更难理清。这些特殊的关系,不能证明因果关系没有用,而是证明了因果关系也是有边界存在的,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说:“不能界定边界的能力,称不上真正的能力”。你知道了因果分析的边界,你才能把这种思考的方法真正变成自己的技能。下面说说一些特殊的关系。
第一个,两个事情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比如说自证预言。既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事实上原本并不见得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最终真的会发生。自证预言实现的那一瞬间,一个原本并不存在的原因竟然“无中生有”变成了真正的原因。
第二,有时候两个事物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但是也能相互影响,比如说双盲实验里的安慰剂效应。
第三,我们通常会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做出截然相反的决定,或者同样的现象,做出截然相反的解释。比如人做事的动力来源于两个截然相反的原因,奖励和惩罚。
这些都是一些因果关系边界处的复杂关系,当然还有一些我没有说到的情况。不过这不重要,因为如果你掌握了最前面基础因果的三个分析方法,严格的按着这样的方式进行思考、生活、工作。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就具有了精致的一元思维,也就是传说中的精英思维。
写在最后:因果思维是一元思维的一种,这种思维模式逻辑严谨,分析事务丝丝入扣,做事条理清晰,原则分明。或许死板,枯燥乏味,但却不失为追求真理的一种方式。其实上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这种思维的严格践行者。但是其他更多普通人都缺乏这样严谨的思维模式,呈现的是乱元思维,就是所有的原则可以因为利益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没有原则胡乱做事,或许你会说这种人很感性,可是生活在其周边的人一定会反驳你,因为你也不知道他何时何地会触发其情绪,或者改变主意,让你无法融洽的与他相处。精致的一元思维,好比清澈的池水,能一眼就望见最深处,找到真理,生活的平淡充实,因为他始终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而乱元的思维就好比混浊的湖水,你永远也别想从岸边看到真理,只有浮上表面的泡沫,看似像真理,却极易戳破,是变化多端的假象而已,不过这样的人过得也是“跌宕起伏,精彩异常”。其实混乱的思维必然导致混乱的人生。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呢?
感谢您的阅读,如有收获请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