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没有不鸡娃的爹妈。
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鸡娃背后绝不是热衷于学习那些奇怪的知识,而是想让自家孩子获得一张跨越阶级的入场券。
与其说教育竞赛是孩子学习的比赛,不如说是家庭财力和家长认知的比拼。
就算鸡娃被批的体无完肤,大部分家长还是要鸡的。
每个阶层都想不甘心只停留在原地,都想跨越进入更高的阶层。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鸡娃就是一项投资。
教育评价体系不改变,鸡娃就不会消失。
孩子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就这么几年,这几年不卯足劲,后面下的成本再大也收获无已。
叫嚣不鸡娃的大部分都是没孩子的,轻松站在道德制高点。
要么就是有家底的,有多条备选路线。
一说到鸡娃的家长就觉得人家无脑、不理性、疯狂,这绝对是偏见。
真正会鸡娃的家长那都是厉害角色,知道自己给孩子的未来创造的是什么。
一听鸡娃就害怕自己的孩子也抑郁、跳楼、自杀的,然后随波逐流,交给学校和社会,奉行彻底的快乐教育,这种也是内核不稳。
放弃鸡娃的家长本质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和财力都跟不上,刚好找个由头。
哪个家长不是在自己的基础上全力托举自己的孩子?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比自己过得好?
中国人都奉行人往高处走,普遍接受的是越过越好,接受不了越过越差。
中国人还有个特点,嘴上越是抱怨的厉害,行动上越是积极,你看单位里那些背地里骂领导骂的最凶的人,干活最积极的也是他,拍马屁拍的最响的也是他。
那些嘴上说着不鸡娃也劝你别鸡的人,恨不得你早点放弃,自己的孩子能赶超一名是一名。
孩子再怎么聪明他的三观都是需要塑造的,再怎么有天赋也是需要引领的。
你把孩子鸡病了是因为你是根本就不懂孩子,压根不知道孩子的优势是啥。
因为不懂孩子,你说的每一句都有可能起反作用。
用错误的方法朝错的方向鸡,你当然觉得痛苦。
几千年来人类大脑其实并没有怎么进化,脑容量跟古人没什么区别,但现在教材内容的难度提升了N倍。
你再用你小时候奉行的头悬梁锥刺股的方法来鸡,自己都觉得颠。
现在的孩子其实一点也不幸福,压根没有自己的空间,注意力随时都在被消耗,没有动力,内耗严重其实也不奇怪。
不是在完成被安排的学习任务,就是被电子产品抓取注意力,其实真正有质量的休息时间很少,想象力会越来越匮乏。
一个成年人996都天天叫苦,一个小孩子每天7116怎么能不疯呢?
孩子和父母有天生的链接,孩子不幸福父母也过的不开心。
其实鸡娃不是逮着孩子硬鸡,父母有存货才能和孩子有的聊,价值观就是潜移默化传递出来的。
鸡娃也是顺带鸡自己,鸡自己再进一步有能力去鸡娃。
娃对你心服口服,你才有鸡娃的前提,光靠吼和无厘头的激励,时间长了谁吃你那套呢!
鸡娃要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需要排出主次。
人生是长跑,抓住关键因素,做好长远规划,娃会越来越不需要鸡。
人工智能辅导都来了,鸡娃逻辑已经变了。
知识过剩是必然,但如何运用知识,如何做在众多信息中做判断、做筛选的关键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
鸡娃变天不是去鸡孩子花大量时间去做重复性的工作,而是精准发现他需要的支持,以一个支点撬动一整套的生命系统。
鸡娃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不是不鸡娃,是需要在走歪路的时候调整状态,人生还是要迎难而上的,毕竟人活着总得有个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