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古代读书人的四书五经,虽然在历史上一度成了八股文,但流传至今自有道理。道听途说的或褒或贬没有意义,不如自己先看看再评价。
五经为早期春秋战国时期成形,原先还有《乐经》,史称六经,后《乐经》完全流失。秦汉至唐,以五经为教材,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其中《春秋》又分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本批注。
而四书成书于宋代,《大学》,《中庸》源自礼记中的两篇,南宋朱熹扩展批注成单独两本,与《论语》、《孟子》,合成四书。
选了四书中最简单的《大学》的来源,礼记中的大学篇开始,总觉得从开始看才能有始有终,有因有果,有本溯源。也就是第一段大学之道教于人的道理。
第二三段,正反推论,逻辑严谨,反复强调修身养性是本,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来处。
最后总结修身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