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
我们不妨做个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的儿童都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筋疲力尽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20桶。如果你强迫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了明天可能就什么都干不了,说不定还会躺在医院里。
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的快;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得就完全不同,对教材感知的慢。所以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作为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就是教育技巧。
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要的时间来说,都应该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两三道甚至四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一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生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另一个学生则在学习作品的片段。
在这种做法下,所有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和努力,也会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