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每天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担任警察的角色,判断和处理无数次的幼儿“抢劫案”。
很多家长可能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带孩子在小区里玩,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的好吃的,或者好玩的玩具,就会直接上手,据为己有,完全不顾及家长的脸面。
那,到底孩子为什么会出现争抢行为呢?
01.语言发展的限制
孩子的争抢行为大多发生在2-3岁之间。虽然孩子在这个年龄段,说的话越来越多,语句越来越完整,但是,他们的想法的表达性和逻辑性还远远不够。这时候的孩子,还是行动力超前于语言表达力。所以,孩子要想实现某一个目的,首先会采取行动,进而可能跟随语言。
对于孩子来说,说服对方把好吃的和自己分享,好玩的玩具一起玩,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简单而易实现的方式就是直接“抢”过来!
- 自我意识发展的限制
普遍来说,3岁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自我意识建立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孩子开始用“我”来表达想法。也就是说,自我意识建立后,孩子才开始真正的区分“我”与他人是不同的,也开始意识到有些东西是属于“我”的,有些东西是不属于“我”的。
在孩子无法区别“我的”和“他人的”东西时,孩子可能会经常出现“争抢”或“拿”的行为。
- 孩子道德意识发展的限制
根据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来看,幼儿处于道德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更多依赖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的意图来做出是非判断。孩子的道德行为主要受外部的、成人制定的规则来控制。
也就是说,孩子判断不能争抢东西,是出于对方哭了,或者妈妈生气了,而不是出于我也想要。不能争抢别人的东西,因为妈妈说不能,或者老师说不能。由此可见,在孩子出现争抢行为中,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引导的重要性。
- 人之本性
人类生来具有攻击性和掠夺性。人在成长过程中,无外乎一直挣扎于“得”与“失”之间。而孩子更是会利用一切时机,为了各种“得”而努力着!“我也想看这本书”,“我也想吃好吃的”,“我也要玩这个玩具”……所以,这是孩子积极主动的成长而出现的正常现象。
虽然孩子的争抢行为说合理的,正常的,但,作为老师或家长,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孩子每次遇到状况之时,都是孩子智慧成长的绝佳时机。在孩子出现争抢时,我们要怎么做呢?下次文章中和您细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