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面对选择时常会自嘲地说:“我有选择困难症”。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也曾经被这个问题困惑许久,直到后来有一天,我觉得自己突然想明白了:我们之所以觉得选择困难,很大程度是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选择标准,一个相对比较确定的价值参考体系,才会陷入左右为难之地。
如果你刚好是一个 “喜欢” 在选择上纠结的人,也许下面这条对我有效的原则,可能也会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比较哪个更好,哪个最好。有条件就直接选最好的,没条件就在能力范围之内选更好的,如果不确定哪个更好就选贵的。
关于 “好”,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一个是我们能直观感受到的好,我们可以称之为外在的好;另一个是需要我们通过一定时间的实际体验才能感受到的好,我们称之为潜在的好。
对于外在的好,我想不用我再额外多说;对于潜在的好,有一个简单地判断标准是:价格高的通常会更好。虽然情况可能并不总是这样,但从市场定价规律和概率上来讲,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品,依靠通过以次充好来赚取利益的可能性还是很低的,如果整个市场都是这样,那这个市场也终将会难以为继。
如果因为条件不允许或别的原因选不到最好的,或者不确定哪个更好的时候,还有一条选择的参考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尽量选择贵的。据非正式统计,比起通过性价比来选更便宜的,这样做出地选择大部分情况下比较不容易让自己后悔,我自己的体会也是如此。
有舍才有得。选择更好的,从短期来看,在金钱上的付出,我们可能损失了一顿(或几顿?)大餐;而如果从长期来看,这个选择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持续地益处,那这个舍是很值得的。
更重的一点是,选择更好的,有很大的机会在无形中帮助我们省掉了许多麻烦和减少潜在的损失,这不仅仅是来自于金钱成本,还包括时间精力成本。
说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曾经一度认为买鞋子就买双便宜的差不多的就行了,这样还可以经常换经常有新鞋穿。直到有一天自己痛下决心尝试一双较贵的鞋之后,才深刻地体会和感受到,这个所谓的 “贵” ,事实上是非常值得的。
原因也很简单,通过自己的亲身对比,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个 “贵” 的鞋既好穿又耐穿。之前买的鞋,不是穿着穿着觉得不舒服,然后变成了鸡肋,弃之可惜穿之无奈,就是穿着没多久就坏了。于是买鞋似乎就变成了一项频繁的周期性工作,而每一次更换,都要为了不上不下的心理而纠结好几回,一来二去,自己在上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买到的也经常不是自己满意的,几年下来买鞋的总费用也没比买所谓的 “贵” 的那个少。
再算算这些用来纠结的时间,足以让自己能做许多可能更有意义的事,比如用来多读一本书、多陪下家人等,想想这个带来的潜在损失甚至是不可估量的,以致于后来有段时间总感慨过去那种得不偿失的选择方式。
性价比是一个很常用的选择标准,但这个 “性 ” 却往往是最难准确评估的,所谓的性价比高,某种程度上更多是我们主观上感觉是,而事实未必真的是。事实上如果你进行过长期深入地对比之后,可能就会发现,所谓的性价比,很可能并没有我们最初想象的那么高,甚至可能还是相反的。
经过反复验证之后,不出意外我们就会发现,“一分钱,一分货” 的道理很简单,同时也刚好是最实用的。如果你知道哪个更好,那就直接选择那个更好的吧;如果你不知道哪个更好,那就直接选择你能力范围之内贵的那个吧。这样做出的选择,从长期来看,正确的概率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