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九、“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而心下悸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本来汗出就好了,现在流汗后还口渴,说明病没全好,用五苓散。
中医治证,汗、吐、下三法用于表证,汗吐下后口渴代表邪已去。汗出而渴代表津液伤到,用五苓散,但如果渴且壮热,是白虎汤证,五苓散只管渴。
“不渴而心下悸”代表水还没有透发,水饮停在中焦,这时候用茯苓甘草汤,也是一个补救方。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一两炙。
茯苓治悸,桂枝降冲逆,苓桂一起化水,生姜炙甘草把津液补回来。
用量及煎煮法:
茯苓和桂枝等量,各2钱,生姜2片,炙甘草1钱。四碗煮两碗,去滓,分温三服。
八十、“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用桂枝汤后,胃里的水发到表,阳亦同时居上居外,把下焦的水往上吸,但胃又没办法蒸发掉,停在中膈,喝进来的水就不能受,故饮水则吐。
临床上还有一个原因是:病人平时喝水太快太多,水停中膈。所以不一定有发热,只要饮水则吐,就是五苓散证。
五苓散之配伍之精妙在于有少量的桂枝,桂枝有温阳化水之功能,这温化的功能是温在胃里,且必用散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