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政息。】
方,是木板。策,就是简,竹简。古代没有纸,书写在木板竹简上,所以叫布在方策。
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文王、武王之政,不必远求,书上都写着呢,当时文王武王,都是开国圣君,又有周公、召公等贤臣辅佐,所行的政事都是酌古准今,尽善尽美,布列在木版竹简之中,比如《周官》、《立政》、《周礼》等等,纲纪法度,都历历可考。只是那一代的君臣,今天都以作古。如果当今之世,咱鲁国也有文王武王那样的君,周公、召公那样的臣,那当时立下的政事,现在还照样一件件可以施行,而文武之治,自然也可以重现。只是那一代君臣都没有了,那政事也就灭息了。这就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万事都有历史经验,你遇到的问题,前人都遇到过;你想做的事情,前人都做过;所谓让历史告诉未来,就是从前人经验中,从历史的大数据中去找答案。只是呢,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是你自己不是那人,没有那份心,不愿意那么干罢了。放不下自己的私欲,看不见治国的大道,又自欺欺人的研究探讨怎么把国家搞好。那怎么搞得好呢?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人,是指君臣。敏,是快速。树,是栽种。蒲卢,就是芦苇。
上有明君,下有良臣,这就是得人。这人的道理,最能敏政,人一对了,事情快得很!就像地的道理,最能敏树,土壤肥沃,栽种什么都长得快得很!而政事呢,是其中最快的,比种树还快,就像芦苇一样快,土壤对,人对,呼呼呼就长起来了。
所以说为政的道理,就在于得人,能择贤臣而用之,则文武之政,纪纲法度,一件件都振怍起来。
鲁哀公就想了,是啊!关键是要得人!可是,我的周公、召公在哪里呢?我这些臣子不行啊!我们公司没人才啊!
孔子接着说:要得到对的人呢,关键在于你自己要对,靠你自己的修为。因为人君之身,就是臣下的表率,你要率先垂范,则好恶取舍,皆得其宜,贤才也就乐于为你效力。要修身呢,又必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道,各尽其当然之理,一身的举动,都在纲常伦理上周旋,则身无不修矣。要修这些道呢,又要致良知,尽本心,五伦之间,都诚意正心,真心实意去运用,这就是以仁修道,以道修身,则上有明君;率先垂范,以身取人,则下有贤臣。这文武之政,又有何难哉?关键在要求自己。
儒家之道,推己及人,悦近来远,你不要觉得手下人不行。你行了,他们就行了。近处的贤臣得到发挥了,远方的贤臣都往你这儿跑,孔子说了,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何谓无人耶?
人亡政息,这个词知名度很高,大家都知道。不过,更重要的是前一句,人存政举,你自己还在嘛,就把这文武之政,都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