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第五》学后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说一个人对于忧患如果没有超前的考虑,那么忧患就会立即找上门来。对于这句话,我在生活中有很深刻的体会。就拿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来说,早就要考试的课程很多,内容难度也很大,却平时上课没有好好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并完成作业,把时间更多地花在了课题项目、社团活动上,没有认真地思考自己究竟该如何安排时间才更有效,做哪些事情更有意义。到期末的时候手慌脚乱,各种事情一团糟……
《论语集解》中,王(肃)曰:君子当思虑而豫防也。《论语义疏》也说到,“人生当思渐虑远,防于未然,则忧患之事不得近至。若不为远虑,则忧患之来不朝则夕,故云必有近忧也。”这些话都告诉我们,人应当有忧患意识,要有长远的考虑。要学会居安思危。
《述而第七》中,“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子路问孔子,谁可以和您一起率领三军打仗?孔子说:“空手打虎,驾小舟渡河的人,我不会和他一起。我一定会选择遇事忧虑,善于谋划全局,能成就大事的人。
这说明在孔子眼中,一个贤德的仁者,为政之人,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具有忧患意识。关于治国的忧患,孔子提到了“务民之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富之、教之、敬鬼神而远之。
《论语-雍也第六》中,“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樊迟问智慧之理,孔子说,“对民族来讲,合义的事情在于敬畏鬼神但不依赖鬼神。”樊迟又问仁,孔子说,“若能做到先难而后获,便可为仁。”
《论语-子路第十三》中,“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游历到卫国,冉有赶着马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啊!”冉有说:“人口已经很多了,还要做什么呢?”孔子说:“使百姓富有。”冉有说:“百姓富有了,还能做什么呢?”孔子说:“使百姓有教养。”
怎样使民众富有呢?
《尧曰第二十》中,“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这里提到了“民之所利,因而利之”是说要在合适的时间,安排百姓做恰当的事。例证有“(孙叔敖)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孙叔敖劝导百姓在秋冬之际上山采山果、药材,在春夏季节通过水运,进行运输贩卖。利用时令便利,使百姓安居乐业。
《学而第一》中也提到“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领导治理拥有以前辆兵马的国家,对待上级要恭敬,要关爱平级和下级,使官员富有,发号施令要有信用。要在合适的时间,动用百姓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与国防建设。
孔子还提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说要收入分配公平,税收公平合理。《颜渊第十二》中,“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哀公问有若:饥荒之年,国库空虚,该怎么办呢?有若回答说:征收十分之一的税赋。哀公说:征收十分之二的税尚且不够,如何征收十分之一的水呢?有若回答:百姓富足,您又怎会不富足?百姓穷苦,您又怎会富足呢?这是说在饥荒之年要少收税,百姓来年才有钱种粮,收成才会好,国家就会富足。
使民富,后教之。
孔子在《述而第七》中说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教育百姓要使百姓有文采,有美好的德行,忠诚,有信用。要教百姓学习六艺。要注重身教重于言教。
《泰伯第八》中,“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要教百姓学习诗书、礼仪、乐理。
《为政第二》中,“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是讲教育百姓要有信用,通过大车没有輗和小车没有軏不能行走,来说明人若没有信用,怎能在人世间行走呢?是讲“信”的重要性。
《颜渊第十二》中,“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张问如何为政,孔子说要忠心耿耿,没有倦怠。是讲“忠”的重要性。
在《左传-隐公三年》中说到“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这大概就是孔子希望达到的使百姓有教养的目标吧。
第三点,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
《礼记-祭义》中,“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孔子提出将鬼与神合在一起,在祭祀鬼神的过程中教化百姓。也就是为什么要敬鬼神。
接着又讲到作为统治者,祭祀鬼神要十分恭敬,这样百姓才会效仿。《礼记-祭统》中“祭敬,则境内之子孙莫敢不敬矣。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亲莅之,有故则使人可也。祭而不敬,何以为民父母矣!”讲为民父母者,祭祀时要恭敬,于是在祭祀的庄严氛围中,人们言辞恭敬,行为举止谦和守矩,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身教使百姓懂礼。
然后讲到该敬哪些鬼神?第一要祭祀去世的亲人;第二要祭祀有重大贡献之人,有名望之人;第三要祭祀天地、山川、河流。
最后讲到要远鬼神。是说为政者不能依赖鬼神,将国家、个人的命运寄托在鬼神上。而应尽自己的努力,治理国家和百姓,做有仁德之君,上天才会赐福。
《左传-僖公五年》中,“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晋侯公说:“我的祭祀品丰盛,神明必会保佑我。”而臣子则说,鬼神不会与人为亲,而是按照个人的德行,进行赏罚。
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讲,要信天命,万物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却不能无所作为,听天由命。因为天命是会变化的。《尚书-伊训》中讲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就是说天命无常,做善事之人它就会赐下百样祥福,作恶之人它就会降下各种灾祸。在帛书老子第81章中也讲到“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也是说上天会一直赐福与良善之人。
课上老师讲的论语有些深奥,此文仅是将老师所讲内容进行理解,加以自己的思考后做了一些整理。其实将孔子所讲的忧患意识与治国理念放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亦是有极大意义的。努力去追求“文行忠信”做一个仁德、有智慧的人,凡事尽自己最大努力,能够尽人事,听天命。去追求人生更美好的境地,正所谓“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完美,但我们要努力追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