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要是学习对人生的情商的思考
跟任何人都聊的来(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只说不听、不会适可而止,肆意评价好坏)
代入感是指我们在表达自己或说一件事情时,用的是讲故事的方式,比如,谁、哪天、在哪里、遇到了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情
投入感则指让对方感觉到你是进入对方的情景和情绪中的。一个人是否在关注你,你是能够感受到的
而肯定和认同是表达亲近的最好方法。少些说教式的话语,尝试着保持一颗同理心
充满仪式感的结束是指,沟通的双方中需要有一个人以适度的方式退出交流,不要聊着聊着就戛然而止了,这很容易让对方产生不悦,觉得你是在应付
说话理直气壮(没开始就否定自己,盲从权威者、童年时对长辈的恐惧,怕做不好的恐惧)
跟镜子里的你说话,并告诉自己“我可以”。在跟镜子里的你进行眼神交流时,不管表现如何,都不要对镜子里的你进行任何评价
投入其中地表达,然后把你的情绪、感受、你想象的别人对你的看法……都暂时屏蔽,尝试着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
习得性无助会成为一种行为模式或者习惯,即先对自己进行否定(比如我干不好某件事情),然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就会产生抗拒或者逃避(或拖延),再然后开始自责,更加强化自己做不好某件事情的认知,并且产生挫败体验,接着逃避或者幻想自己能够一下子成为某个领域的天才。自卑和自负成为影响行为的主要心理机制,两者不断循环,从此个人越来越弱。打破习得性无助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尝试从小事入手,体验到成就感,增加自信,再尝试更大的事情。哪怕一次两次失败也没关系,勇敢试错,原谅自己和鼓励自己,再接着尝试,直到产生更高的成就体验。
和他人沟通(为了赞美而赞美,社交化的赞美,带有主观评价的赞美他人)
抽象化赞美的意思是,我们不要把赞美放到一件具体的物品上,比如,别人的脸蛋、身材,而是应该更多地把这些东西抽象化
运用一些独特的方式去赞美别人,避免边际效应递减现象的产生,你的赞美就会别具一格,受到别人的重视
与其称赞别人的外在,不如称赞他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赞美别人一定要让别人认同,只有这样的赞美,才能真正到达别人的心里
得体的拒绝他人(认为表达需求是可耻的,拒绝时渴望得到别人的谅解,,自己本身害怕被拒绝,认为被拒绝就是被否定,并把自己的感受投射给别人,感到自责)
尊重对方,不评价对方的人格
尊重别人提出自己需求的权利
救急不救穷
就是心甘情愿地说“好”,温和而坚定地说“不”,做到“不要脸”。
说服不等于强迫(把对方当成竞争对手,带有侵入性和占有性,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用自以为聪明的方式,把沟通的对方也当成了满足自我的工具)
交往之初,用称谓拉近关系
不断满足对方的需求,掌控感+存在感+价值感=幸福感
增加对方的拒绝成本,我们会拒绝一个对我们不利的东西,但不会轻易拒绝一个对我们有利的东西
说服他人要做到帮助对方选择,而不强迫对方选择。我们不是去“说服”别人,而是让对方接受我们的建议
注释:小括号代表的是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