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跟我一样不善言辞的,这种不善言辞并不是内向不爱说话,而是不知道怎么更好的说话。
我很小的时候喜欢叽叽喳喳,但是经常被大人训斥说话不过脑子;大一点以后就不愿意表达自己了,就被训斥说木讷脑子笨;再后来不管对方说的对不对都不会也不敢反驳,渐渐变成内心很压抑的人。
这种性格在我恋爱结婚后的亲密关系相处中爆发地极为明显,几乎每次有矛盾的时候我都是面无表情的沉默,把他气得半死,实在没办法他只能慢慢的抚慰我然后鼓励我说: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说出来我们一个一个解决,你这样闷着事情只会更坏。
每当这种时刻,我都会嚎啕大哭,先把自己心里的委屈压抑释放出来(我承认很多时候发泄的是长久积累的情绪而不只是这一次的委屈),然后边哭边对他说我的想法,很多时候我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也给他另一种看待问题的角度。他听完以后就开始慢慢帮我分析,一边解决问题一边教我下次怎么处理类似的情况。
这一晃就是七年,现在再有矛盾,我都会毫不示弱的跟他对着顶,偶尔出现我沉默的时候事情也很快能解决。他经常溺爱的摸摸我的头说,老婆现在真的变得独立又强硬了,你本来就应该是这样!
我很幸运遇到这样一个鼓励我爱护我成长的爱人,但是这对我来说还不够,成长过程中堆积的过多负面行为方式和情绪因子需要更科学的指导,所以今年我陆陆续续开始看心理学的书籍。
直到我看到这本《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才从更系统更科学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原来我认为最自然的情绪反应有更深层次的缘由,而我想变得更理性更能掌控自己也完全有迹可循。
这本教科书级别的再版14次的沟通类书籍是由美国作者罗纳德•B•阿德勒(Ronald B. Adler)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Russell F. Proctor)合著的,在美国拥有超过200万的读者。
罗纳德·B·阿德勒(Ronald B.Adler),以沟通写作为专业。除本书外,还著有六本书,主题涵盖商务沟通、公共演讲、小团体沟通、独断力以及社交技巧。在写作和教学之外,他还帮助专业和商务人士改进他们在职场中的人际沟通技巧。
拉塞尔·F·普罗科特(Russell F.Proctor),北肯塔基大学教授。于1 990年在一次沟通会议上与阿德勒相遇,两人就使用故事片作为教学用具达成了共识。多年来,他们围绕沟通这个主题广泛地撰写文章、四处演讲,并合作出版了许多教材。
翻译者黄素菲,是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博士,曾担任东吴大学专任讲师,并在台北商专、师范大学、台湾艺术学院、东吴大学、实践大学、辅仁大学、海洋大学等学府担任兼职讲师和辅导老师。现任阳明大学学生辅导中心主任。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分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个部分,涵盖了人际关系的全貌。三个部分也各有侧重点,分别着重于探讨与自我有关的沟通因素、与沟通对象有关的因素、探讨关系动力。
这本书比较厚,内容也很多,因为篇幅所限我这篇文章着重介绍第一章和第一部分的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读全书,我没事的时候会拿出来翻一翻,至今已经看了三四遍。
也许是我读书习惯不好,第一次读的时候更关注能打动我的语句和章节,所以之前写的三篇读书笔记,几乎在清一色的论述我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当我一遍又一遍通读和略读的时候,才能从更高的角度把握书的全貌,希望今天这篇文章可以给对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一个更全面的概况。
第一章人际沟通入门
(一)我们为什么要沟通:
1,生理需求——沟通的存在与否会对生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
2,认同需求——沟通是使我们认识自己的唯一方法;
3,社交需求——沟通提供我们和他人直接重要的联结;
4,实际目标——沟通是达成工具性目标(指让他人依照我们想要的去表现)最好用的方法。
(二)沟通的历程
对于沟通历程有两种模式,一种线性观、一种交流观,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更新扩充来的。交流式沟通展示给我们,沟通并不是我们“对”别人做了什么,而是我们“跟”别人做了什么,这种交流性质在父母子女的关系中特别明显。他们之间的互动品质取决于双方共同的行为,孩子对父母的影响力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一样大。
这个观点是不是颠覆了你原先的一些想法?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所以不要再抱怨原生家庭给你的阴影和伤害,那种阴影中也有你的一部分作用和责任,虽然很多时候你是在使用孩童最自然的反应和反馈。
(三)沟通的原则和迷思
沟通可以是有目的或无目的的行为,但是是不可逆转的、不可复制的(即泼出去的水不能收回、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而且人不可能不沟通,即便你沉默也是在用无声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
对于沟通,不见得越多越好,沟通的意思也不全在字眼里,甚至成功的沟通不代表彼此了解。人在沟通中的反应并非只针对单一事件或特定的对象,沟通不会解决所有的问题。
(四)如何成为沟通高手
沟通高手拥有多样性的行为反应,懂得挑选恰当的行为和表现行为的技巧,拥有复杂的认知度、同理心和自我监控能力。
想要成为沟通高手,也必然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四个阶段
觉醒期——笨拙期——熟练期——整合期
良好的沟通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养成的,修行自我提升自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修行的起点就是了解,了解的起点是认识自己,这就是接下来第一部分要论述的内容。
第二章:认同:自我的塑造与展现
(一)沟通和自我概念
自我由生物性和社会性根基构成,生物性说明我们使用的沟通方式某个意义上是被性格“设计”出来的,社会性说明你的自我概念清单都是你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所得到的正向和负向信息的产物。我认为这可以解释为,三分天命、七分修行,人的自我概念就是这两者作用的结果。
(二)自我概念的特征
自我概念是主观的、抗拒改变的,所以主观的自我概念可能是歪曲的,但是无论怎样,人们会一直坚持一个现存的自我概念不愿改变,这称为认知的保守主义。
(三)自我应验预言和沟通
自我应验预言是指若个体对事件会发生有所预期,会比没有预期更可能成真,它包含四个步骤:
1,持有某种期待(对自己或别人)
2,表现出与期望一致的行为
3,期待如实发生
4,强化起初的期待
自我应验预言包括自我强加的预言和别人强加的语言,从这个问题是上可以看出来,人的心理环境的改变是会影响外在行为的,所以许多书籍建议读者多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想问题是有根据的,在生活和育儿的过程中多强化积极预言是有利于生活改善和幼儿成长的。
(五)改变你的自我概念
拥有真实的自我感
拥有切合实际的期待
拥有改变的意愿
拥有改变的技巧
从这四个方面努力也需要漫长的过程,因为人的成长和自我修养是一生的过程,这就需要本书接下来更多的内容去了解自己和别人。
本章接下来的内容论述自我的展现,我们使用的沟通策略,是以创造我们想要的自我为目的的,会影响别人如何看待我们自己,此处不详述。
第三章:知觉: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这一章是帮助读者处理知觉差异造成的沟通挑战,因为人们对外界不同的知觉反应容易造成实际上和关系上的双重问题。但是这种挑战也带了一种机遇,就是知觉带来的差异可以给人们一个机会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这就是所谓的你给我一个想法,我给你一个想法,我们彼此都拥有了两个想法。
(一)知觉历程和影响知觉的因素
知觉是由选择、组织、诠释和协商四个步骤得来的,影响它的因素也有生理因素、文化差异、社会角色和自我概念四个方面。
(二)知觉的倾向
上述内容可以看到,许多因素会扭曲人们对外界的诠释,这种扭曲的诠释被社会心理学者称为归因(归因即人们将行为赋予意义的过程)谬误。包括:
对人严厉,对己仁慈——我们倾向于用最宽容的条件裁断自己
强调别人的缺点——我们偏向留意别人的负面印象甚于正面印象
最明显的最有力——我们容易被显而易见的事件所影响
先入为主——根据第一印象给人贴标签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低自尊的人会猜想别人以不利于自己的方式看待自己,高自尊的人会猜想别人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看待自己
(三)知觉检核
既然知觉那么容易产生谬误,我们就需要知觉检核去纠正,它包括三个要素:
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
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澄清
作者再次强调,沟通能力的一个要素是在各种方案中选择最佳选项,而知觉检核在许多时候都是有用的策略。这个问题我在笔记中也详细举例说明过。
(四)同理心与沟通
除了知觉检核,在沟通中还需要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这就称作同理心。
同理心是从某个人的角度来体验世界,重新创造个人观点的能力。可以使用“枕头法”来建立这种能力,它包含用五种观点看同一项议题。
对于同理心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看澳洲著名演讲家力克胡哲的书中讲述的一个故事。力克胡哲是天生海豹肢症,没有手脚,它在一次活动中遇到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她一直远远的看着他,力克对他说,嗨你能过来给我一个拥抱吗?
小女孩走过来,把两只手背在身后,把头放在力克肩上,用力克经常在演讲中拥抱听者的方式给了他一个拥抱。这让他热泪盈眶,一个孩子拥有如此细腻的同理心,让力克非常感动。我相信这个小女孩长大后能够成为一个懂得倾听别人、体谅别人的大人。
第四章:情绪:适时适地传达感觉
情绪在沟通中非常重要,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主张智商能力不只包括对一个人智力天分的估量,还包括情绪智商。
(一)什么是情绪
情绪与感觉像是同义词,感觉有几个因素构成:
1,生理的因素——当一个人有强烈的情绪时,身体会出现许多变化;
2,非口语反应——伴随情绪而来的生理变化可以外显出来;
3,认知的解释——人的认知会决定情绪状态;
4,口语的表达
(二)影响情绪表达的因素
人们能够轻松表达意见,但是很少表达情绪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性格、2,文化、3,性别、4,社会习俗、5,自我袒露的不安、6,情绪感染力
(三)情绪表达的原则
1,辨认感觉——能够区辨和指认情绪是情绪智商的主要元素;
2,辨识感觉、说话和行动之间的不同;
3,以口语阐明情绪——而不是阐述对情绪的伪装;
4,分享多样的感觉——很多时候,你所表达的感觉不是你唯一的感觉;
5,评估何时与何处表达感觉——某些时刻并不适合脱口而出你的感受;
6,对自己的感觉负责——不要用“你”字开头的字句把责任推给别;
7,关照沟通渠道——是面对面还是通过通讯媒体表达情绪。
(四)管理困扰的情绪
区分有助益和无助益的情绪,通过练习减少会导致无助益的情绪的自我挫败思考。
1,监控你的情绪反应
2,注意引发的事件
3,纪录你的自我内言
4,驳斥你的非理性信念
用更具逻辑的情境分析取代任何非语言思考,往往有可能更有自信和有效率的沟通。
书中第二部分“看出人外”分析了语言和非口语的特征,强调倾听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看人之间”强调关系的重要性,关系中的亲密和距离,以及包括增进沟通气氛、处理人际冲突等各种沟通方法。
写到这儿我想起来饭饭的一篇文章,说起我们读书时候学的一篇课文《触龙说赵太后》,她说这篇文章完美的诠释了触龙的说话技巧和沟通艺术。记得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也讲过,怎么样让反对你的人慢慢接受你的想法,是一种优秀地说服能力,这种能力也就是优秀的沟通能力吧。
我在读书的过程中,陆陆续续看过许多这方面的文章,比如你要经常在脑海中想象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自信的、优雅的、美丽的等等,时间久了就会慢慢有那种气质,这也就是书中所谓的“自我强加的预言”。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用具体事例和系统论述讲述了沟通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可以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学的书籍阅读,如果你想更了解自己、提升自己,我觉得这本书绝对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