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间的默契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我们讲更小的孩子如果没有经过训练是不会听指令的。
带过孩子的父母我们都深有体会,孩子1-2岁期间是最不听话的时候,你说什么,他都不听,你讲东他就做西,完全不受控制。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让孩子接受并听懂口令呢?
1.共情游戏
这个游戏我们在前面的孩子教育中有讲过,让孩子感同深受对方的语言,行为及举止。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同理心,什么是共情,日后慢慢地与孩子的沟通越来越顺畅,越来越有默契。同时孩子对于我们的口令,也会慢慢了解,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2.父亲的口令“卧倒”孩子一命
这是德国征文活动(“十秒钟惊险镜头”)中的一个镜头,它在诸多优秀作品中,以绝对的优势夺得了冠军!
这个作品的名字就叫“卧倒”,大家在看到这个作品时,所有的人都全神贯注,屏住呼吸,紧紧地盯着电视:一个铁路扳道工人,正在为前面不远而来的火车扳动岔道。
突然发前另一个方向也开来了一辆列车,如果说这个铁轨不及时扳道的话,两列相向而来的列车就会发生相撞的危险。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事,此时父亲发生自己的儿子正在铁轨的另一端玩耍。
这可要了“亲命”,到底是扳岔道还是救儿子呢?选哪个好呢?选哪个都不行,这个也只是我们在这里说,其实人镜头中的主人翁可没那么多时间去做自选择题。
说时迟那是快,扳道工人,一边动作迅速地扳动了铁轨道岔;一边大声并严肃地对儿子喊道:“卧倒!”。
仅仅几秒钟,这边的火车进入预定的轨道,那边的火车呼啸而过,孩子卧倒在铁轨边上。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刚刚经过了多么惊心动魄的一刻。
也许,你会说孩子的父亲应该是个优秀的退伍军人,而孩子也是个聪明淘气的孩子,这么简单的一个口令,孩子都应该会做得到的。其实不然,后续的采访中得知,父亲只是一个普普通通、老老实实的扳道工人,而他的孩子却是一个弱智儿。
那为什么孩子能够把“卧倒”的口令做得好,是因为父亲每天都跟孩子做一些口令打仗的游戏,一来是培养孩子的智力训练,二来是锻炼孩子的反应能力。但是孩子其它的都听不懂,也做不好,唯一对“卧倒”做得最出色最标准。
3.一个“眼神”化解尴尬,避免一场争吵
由于昨天来了客人,多了很多饭,我就把饭做成了泡饭。所谓的泡饭就是把饭用水煮了一下。三个人的饭,若做成炒饭的话,又少了;做成稀饭又多了。所以干脆就放点水稍稍煮开就正好。
但中午老公回来时,不喜欢吃这种饭,一会说这个既不是稀饭又不是粥。而且连泡菜都称不上。因为以前做泡饭时我还会放青菜,今天的青菜都没有。虽然没有直接说这个饭不好吃,反正意思也差不多,我一气之下就把老公的碗给端到自己面前:“不好吃就别吃了!”这时,老公不说话了,只是静静地吃菜。僵持了大概一分钟左右,他不来我面前端回去,我也不好意思把碗送给他。没有办法,这里我趁老公不注意时,望着对面的女儿,使了个眼神,意思就是让她把饭端回去。女儿也看懂了我的意思,伸手就把饭重新端回老公面前,我们俩都没有说话,继续吃饭。老公还夹了一块鸡肉给我,我敬回一勺“白饭”一家人重新又回到了起启融洽的氛围。
其实跟孩子这种默契,真的不是说一天二天就可以建立的,有的时候,不说话比说话管用。比如,孩子学习时不认真,做作业时的小动作,我就看着,不说话,直到她改正,才离开。
对二宝现在也是,他做得不对,我也只是看他,让他自己想:“是不是我做得不对。”
时间一久,孩子自己的毛病就会自己改正,不需要我们父母做太多的解释,也不需要我们唠叨一大堆,反而影响了孩子自己的思维。相信她/他能做得更好!《增广贤文》中说:“宁遭父母手,不遭父母口”,可以古人早就知道,语言是对孩子伤害最深,不见血的“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