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酒下肚,呜呼哀哉。有时候,喝点酒不是为了醉,相反为了能够更加清醒一些,再就是一些想不通的,喝点酒,也就想通了。一天也没出门了。傍晚,过雨的天,凉秋意浓浓的天气,新鲜的空气,出去溜达一圈,取个快递,也落个整天蜗居的名声,好像真的是个废柴一枚一样。
回来路上,听到两个大妈慷慨决然的对话。话听到耳朵了,大脑却清晰地想到两句话,第一句:人与人之间到底有多大的仇恨,值得这么伤害自己;第二句: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因为人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人与人之间在不断地增加着彼此之间的“仇恨”,有些“仇恨”是明面上的,拆了我家的,就得拆你家,凭什么拆了我家的,却不拆你家的,这公布平;有些“仇恨”却无法摆在明面上,你家孩子考上了大学,而且是名牌大学,而我家孩子却考上了中专技校。
人与人之间就真的有这么大的仇恨吗?与其说是“仇恨”倒不如说是嫉妒、攀比,甚至不服气。还是三个字:凭什么?如果真的有“仇恨”或者可以用“仇恨”来对待的话,归根结底就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
如果这时候把佛洛依德请出来,相信一切答案就可以迎刃而解。追根溯源,按照佛洛依德的理论来分析,现在一切的结果,就是由童年所造成,在童年时期,一定可以找到现在的影子。
相信更多的60后、70、甚至80后所受的教育的观念就是大公无私、无私奉献,舍己救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的普及程度的提高,教育观念在不断地更迭,一边说着大公无私、无私奉献、舍己救人,一边被教育着:多考一分能够干掉一个操场的人、只有把别人比过去,自己才会有机会……。
是不是很矛盾的教育方式。一边说着宰相肚子能乘船,一边干着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苟且之事。记得网上原来有过一个问答,离职了,请领导和同事吃饭,有必要吗?看完这个问题之后,也不知道怎么了,便写下了:坑你的时候,招招要命,走的时候还要一笑泯恩仇。
人,就真能这么大度吗?孔子就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或许现在的人,唯一做不好的事情——眼前的事情。眼前吃亏,受点罪,遇到不公,永不会在眼前解决。
宁可忍气吞声,也不会说一丝的狠话,然后呢?背后干点苟且之事。所以现在的人,表面上看着是一个人,而背地里却是一个鬼。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现在很多有焦虑、抑郁的情况,甚至很严重,更多人归结于外界环境、被逼无奈,总之,一切的一切,唯独跟自己没有关系。对于自己来说,仅仅是一名受害者而已。
如果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情绪能够被外界环境、自己之外的其他人所支配,所左右,自己还能算个人吗?还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吗?
人生漫漫其修远兮,总是生活在阴影之下,黑暗之中,别人让你高兴,你就高兴,别人让你难过,你就难过,又何以谈人生漫漫其修远呢?
也能理解,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听到最多的是:没钱,没精力、没时间。可如果哪一天,因为身体不舒服去医院看病,医生说,你的身体某个部位涨了个东西,需要马上住院,还要交一笔不菲的押金,这个时候,突然间变得不仅有时间,有精力,还有钱。
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已经不像旧社会那样,是你死我活的仇恨。更多仇恨其实自己与自己的仇恨。这种自己与自己的仇恨,更多的是情绪上的仇恨。到头来终究要悔恨地说:不值得。但那时候为时已晚。
人与人之间到底有多大的仇恨,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人生在世,必然会经历种种苦难,种种苦难背后是一种经历,是一种财富,更是人间值得的见证。
像自己这种,放不下、求不得、躲不掉。难不成还要以死殉葬才能放下?逼着同意,才肯罢休?真正的逃脱,才是躲过吗?
放不下的,逝者已去,就慢慢地学会放下,慢慢去放下;求不得的,可以继续求,兴许有一天能够求得了呢?也可以不求,过去是这样,未来也一样,何必为难自己呢?躲不掉的,能躲就躲,真有一天躲不掉了,那就面对,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大仇恨,谁也没有把谁的孩子扔井里,无非就是境遇不同而已。人与人之间就是有个各种各样的不同,各种各样的差异。同样的事情,不同样的结果,也很正常,同一批生产的零件、物品还有优等品、合格品、残次品之分,更何况人呢?
该说的说了,该表达的表达,懂得人自然会懂得,不懂的人还是不懂得,装睡的人依旧叫不醒。顺其自然,接受人生无常、世事无常,不一定非要人定胜天,闹来闹去,争来争去,最后伤害的人就是自己。
人间值得,不仅仅是来这么一遭,值得,更多的人生价值的提高、修炼,值得。人生处处是修炼,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走路,好好生活,活在当下,一切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