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僵化思维模式里,命运是一副牌,发牌的上帝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人与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一种强大的生理基础使得这些差别避无可避并且不可改变。他们确信自己的性格品质无法改变,会人为地制造出需要证明自己的紧张感。
而在成长型思维模式里,命运是一副牌,发牌的是上帝,也依旧不公平。但是玩牌的是自己,手里的牌仅仅是起点。他们确信人的品质可以通过努力得以不断培养和提高,每个人都能通过实践和体验得到改变和成长。
这与罗杰斯在《个人形成论》中所述有异曲同工之妙,个人的形成和变化过程开始于远离各种停滞,远离情感和经验的疏离,远离自我观念的僵化,远离逃避人群的倾向,远离非人格化的心理活动。这一切的前提是自我要真诚透明、如实地接纳自己,从面具后走出来,而不是总是欺骗性试图说服自己和他人这是一把同花顺,却在内心担忧这只是一对10。
作为教师,学生也并非流水线上规格化的产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是在成长着、变化着的。若是僵化思维,以一系列评估程序评判定义他们,学生很有可能就成了重复机械知识的复制品。没有生命与活力,一成不变固化,无非是教育流水线上所谓合格与不合格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