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手机上就有请假信息,妞的情绪又崩溃了,娃妈说娃也又“病”了,不由一声长叹,小六班的教室啊,已多久没能齐齐整整了。
都说初二难带,可这届娃的状况频出,也真是让我这个“老班”捉襟见肘。暑假过来,沉迷网络的孩子就与日俱增:有人课堂梦游,回家神游,作业瞎敷衍;有人利用父母的信任,深夜与手机热切相拥,白天课堂则昏昏欲睡;有人打着“老师说”的幌子,借口手机查资料写简书,声东击西,乐此不疲……而那几个原本向阳的孩子,这学期下课也喜欢凑在一起,神游游戏,热火朝天……在与手机的争夺战里,败下阵来的往往是老师,还有父母。
一直以来,家长们看到的,是孩子晚上作业很晚,让人无比心疼;老师感受到的,是孩子上课的走神,字迹的凌乱,成绩的下滑,谈话后“屡教不改”--这学期,这样的情形太多太多,即使和家长一再沟通,取得的成效也不明显,大抵能好个三俩天,又会一切如常。这反反复复的拉锯,怎会不让人疲态顿生,我甚至开始怀疑,是否孩子本也如此,只是自己要求太高!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又到期末,冰点的环境下,紧张的期末复习还是如期展开,一学期的内容得抽丝剥茧,得融会贯通,得提纲挈领,课上默写,课下刷题乃是必须。可现实是,班级空气愈加沉闷,一个问题问下去,下面鲜有人回应,即使回答,你也只能看到嘴皮子的翕动--你不能否认他们的“乖”,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竖着耳朵,等着你报出所谓的“答案”,然后原封不动地搬到试卷上,至于背后的思考,无数个“为什么”,他们大多并不在乎--不,这不是我要的课堂!
我想要的课堂上,应该有鲜活的表情,应该有明亮的眼眸,应该有思维的碰撞,应该有了然后的窃喜……那个课堂应是活色生香的“道场”,语文课堂本就该是五彩缤纷,芳香满园,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甘霖,师生的福祉是教学相长,唯独不该有的,是现如今的“死寂”!
不,这不是“乖”,这是可怕的“木然”,是“麻木”!讲台下的孩子,大多知道不学习不行,可又有多少孩子心底了然自己的远方,并为之去努力?
寥寥无几!
这个年龄的他们,不可避免地裹挟于焦躁的时代,享受着物质生活的便利,无奈于精神生活的贫乏,除了机械的上课作业,木然地应对一切,很多人已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可这能单纯地责怪他们吗?除了学习,他们本该还有生活,有阅读滋养灵魂,有音乐陶冶情操,有体育强健体魄,有亲人相伴成长,有自然润物无声……可如今呢,从娘胎里开始,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各种胎教、开发,各种启蒙培训,他们在书本上学“自然”,在琴键上听“音乐”,在各种体育场馆里腾挪,习得各种技巧……当一切的“习得”都带上了功利的色彩,难免就会成为“枷锁”般的存在,而人们恰恰忘记了,作为地球上最富有智慧的灵长类,人类生来就会在自然中成长,进化是一步步的,成长也需要一个过程,一切都急不得,都得慢慢来。
可现如今放眼一切,哪还有“慢”的可能?成人世界你追我赶,孩子的世界就必须揠苗助长。你家的早教,我也不能落下,你家小提琴画画,我家架子鼓书法,街舞篮球跆拳道……“剧场效应”愈演愈烈,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最终形成“内卷”,苦的是孩子,还有初衷是好的所有剧中人,包括老师、家长,以及整个社会。
从什么时候开始,可怜的孩子过上了从醒来到睡去,除了学习就是学习的生活?学校作业完成了,还有家庭作业,还要训练“十八般武艺”,时间被无限制的挤压挤压,他们每个人都是被绑在时代战车上的士兵,不管开不开心,愿不愿意,不管有没有做好准备,你只能应战。可事先,却鲜少有人会替他们去做心理铺垫,去开解他们内心的烦忧,去用他们懂得的方式告知,你为何而战。
曾有心理学家调研北大学子,得出“空心病”一词,研究显示有近四成的北大学子感到“疲惫、孤独、情绪差,感觉学习和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看不到希望,终日重复没有结果,生活迷茫对未来没有任何希望,存在感缺失,身心被掏空--若说这种情形出现在成人身上尚且让人担忧,可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十三四岁的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少年身上,依稀看到同样的现象,是不是更值得人们深思和忧虑?
也许有人会说,社会如此,教育大环境如此,我们没有办法。但我们能否在这样的夹缝中,给孩子更多的一点关注,把对孩子品德意志的培养,放在知识技能之前,把对孩子心理情感的需求,放在成绩之前,低下头蹲下身子,倾听一下他们心底的渴念,是不是情况会有那么一点点的好转?
又花了半节课的时间给娃儿们灌输正念,心底有光,脚底才能有力量,总需要一点点火种,去点燃他们的希望,也点燃我的希望。
既然妞妈说,妞的情绪又崩溃了,那就再次恳请妞妈别再逃避了,带丫头去专业机构求助吧,这才是对丫头最好的帮助。
娃妈说娃“拉肚子”,大概率是这个无法无天的娃周末玩游戏,作业又没完成--这个,我真没有办法,因为,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