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曾引用荷尔德林的名言:“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余世存先生坚守着这样的常识:
年轻人,
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
而非焦虑时光。
你做三四月的事,
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时间之书》
于世存说二十四节气之立春
- 天下雷行而育万物 -
今日(2月4日)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始。自此,东风送暖,春雷乍起,蛰虫苏醒,冰河融化,候鱼浮游,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二十四节气,以半月为计,每个节气或许都是一种提醒,当应天时而为,在时间中寻找“自然之道”,从而“道法自然”。
这也正是余世存老师的这本《时间之书》所提及的,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详细地记述二十四节气属性特征,见微知著,解读时间赋予我们的使命和生存之道!
经年累月,我们脚踏实地,期待厚积薄发。
世事难料,不一定会成功,但必须在路上。
——《时间之书》
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过去 又恐琼楼玉宇 -
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日子过得浑浑噩噩?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的计时工具,我们的生活却如此忙乱不堪?或许,《时间之书》序言中的这段话可以带来一丝启示。
“我们的知识史带来的负面作用至今没有得到有效的清理,对很多现象、习俗、知识我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其有而不知其万有。节气,这一传统中国最广为人知的生活和文明现象,不仅民众日用而不知,就是才子学者也少有知道其功能意义。今天的人们在0和1组成的移动互联网上已经往而难返,收视而无知无识;很少有人去深入到时和空组成的坐标上认清自己的位置,更少有人去辨析时和空各种切己的意义。”
《时间之书》解读的,是中国人的时间哲学。正如余世存写到的:“在二十四维时间里,每一维时间都对其中的生命提出了要求。”
冷雨水,暖惊蛰,这些古时的谚语,似乎已经被人们所淡忘了。我们失去了土地,孩子远离了自然,这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与悲哀。而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古人的智慧,更是一种对月令时节的尊重,是对时间的珍惜和感悟。
“可以说,中国源远流长的精神气节,源头正是时间中的节气。” 总有些东西不该被遗忘,总有些事物一直陪伴在我们的身边。
《时间之书》是现代与历史的对话,是人类与自然的亲近,是时间与空间的交融,是自我与世界的认知。
天地万物,道法自然。一切都在流转,一切从未改变。
当我们合上这本关于节气的时间之书,会看到余世存写在封底上的话:
像曾经的农民一样,去感受时间和生命的循环轮转;
像诗人那样,去欣赏时间的玫瑰,去收获时间的粮食;
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
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精彩书摘
立春时节的物候是,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也可以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了;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
在北方,这一节气的特征并不明显,甚至常常遭到“倒春寒”的袭击。然而,这一节气毕竟预示着寒冷渐渐离去,春天缓缓来临,春意已经在人们的心里入驻,发出春芽。 ——《雨水》
《魏书·广陵王羽传》:“今始维夏,且待至秋后。”杜甫诗:“常愁也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皮日休诗:“山瘦更培秋后桂,溪澄闲数晚来鱼。”罗隐诗:“霜压楚莲秋后折,雨催蛮酒夜深酤。” ——《立秋》
白露的三候都与鸟有关,春风之际北飞的玄鸟、燕子此时回来了,而众多的鸟感受到天地萧杀之气,储藏食物以备过冬。细心的人发现,各类鸟儿在此时也开始养护增生它们的羽毛来御寒。南朝诗人鲍照说:“玄武藏木阴,丹鸟还养羞。劳农泽既周,役车时亦休。” ——《白露》
“天下雷行,物与无妄”。雷动之时,万物随之发展自己,不妄为,做好准备,顺应天时天道,成己成物。
春天对于我们来说,还有着一言难尽的情感,如同《春之声》的歌词:“小鸟甜蜜地歌唱,小丘和山谷闪耀着光彩,谷音在回响。啊,春天穿着魅力的衣裳,同我们在一起,我们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忘掉了恐惧和悲伤。”
在这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奔跑,欢笑,游玩。充满生机的春天将至,收拾好心情再次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