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送了我一本《人生难得是心安》当做生日礼物,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哲学总能引发人无限的思考,恰好前段时间一直在思考关于死亡的意义。看完第二个章节,关于斯多葛学派的哲学观点,对我的启发很大,有很多从前在我脑子里只是处于一个混沌状态的观点变得明晰。
死亡拥有众多不同的面貌,就是在生命中最活跃之处也可感受到其存在。
死亡是万物的终点,不过你是谁,或是什么,富豪、乞丐、总统或是一朵花,一株草。人类有其特殊的智慧(不否认动物也有智慧,不考虑外星人的存在哈),但也因此对死亡怀有特殊的畏惧(其它生物也会害怕死亡)。古人用两种方式来挑战死亡。第一种再自然不过,繁衍。通过繁衍来使生命得以延续,但这只是族群的延续,个人依旧要面对死亡。不过,有了寄托,或许就会有内心的安慰来面对死亡,或者战胜它,人类也由此衍生出为了下一代奉献的美德来。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这种美德,他们只想到自己(这本无可非议),他们要追求个人的永恒的生存。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命运的终焉,即使是古代的炼气士也是追求一个羽化登仙,而并非肉体永恒。所以这并不是第二种方式。第二种,让自己名留青史,获得另一种意义上的永恒。这确实是一个好方法,多少士人由此不惧死亡。但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我觉得,这只是一个骗局,欺骗安慰自己的内心。如果你不热衷于此,就没有多大意义。(面对死亡的两种方法引自书中)
叶子落下,晒干的无花果取代了新鲜的无花果,干葡萄取代成熟的葡萄,你会觉得这好不吉利!事实上,这只是从先前的状态转变到其他状态,这里没有毁灭,而是某种有规律的安排及处置,迁徙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死亡却是较大的改变。但这并不是从目前状态转到非存在状态,而是转到目前不存在的状态。“所以,你将变成不同于你现在的样子,你将成为这个世界所需要的另一个物件。”
死亡不应当仅仅指人身体上的死亡(不讨论有灵魂的情况)这里的死亡应当有另一个名字“逝去之状态”,它应当包括宇宙间所有实体于非实体的消逝。例如,生物的自然死亡,星体的爆炸,被抛弃的太空探测器(当他坏的时候,虽然实体还在,但是人类赋予他的精神意义已经消亡,这种意义上来说,它已经死了)甚至可以说一段关系的破裂,友谊的消散,一段记忆被人遗忘,那段友情,那份记忆已经死亡。当记忆被遗忘时,那段记忆所发生的事,似乎不复存在了。就像刘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中所说的“现在谁还能说出一颗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人证明,就像从来不存在一样,即使客观上它确实存在过。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那只猫前提的活着的,但你无法证明它是活着的。死亡包含一切具有消逝意义的东西,它有时具有欺骗性。
我想,人们害怕死亡,不是害怕自身的消亡,而是在他“生”的过程中,见证了很多死亡,因而联想到自己死亡时或死亡后的情景。对人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也无需恐惧。死了,应该就没有恐惧了吧,但是对生者来说,却会产生莫大影响。
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感情是恐惧,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克苏鲁神话》
我想,畏惧死亡,最多的还是对未知的恐惧,你不知道自己死后会怎么样,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我有时想到自己死后会消散于虚无,就感觉一股寒意直透后背,因为我还那样年轻,无法想象死后的光景,毕竟这个世界是那样真实。但是没办法啊,人活着,就是一个等死的过程。死亡是无意义的,但是生命是有意义的,当其存在的那一段时间里,他就有莫大的意义。不能因为死亡的无意义而宣判生命的无意义。因为生命是有感觉的,有情绪,有意识的,就像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
一只兔子,害怕被被吃掉,并不一定是畏惧死亡(它未必有死亡这个概念),但它可能见过同伴被吃掉的惨状,而害怕自己也这样。(有些是因为本能把,怕生,= - =)不是有句话叫“初生牛犊不怕虎”吗,没见过自是不怕的。还有一种,怕痛,至少我是不敢自杀的,看着就好痛。
略显凌乱哈哈》。
(只是思考死亡,略显消极,死亡是个很大的话题,这只是我浅薄的见解,但不能否认世界有时就是很残酷很消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