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员工必须做结果?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回答公司依靠什么生存。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客户之所以会埋单,是因为你能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结果,也就是说公司生存的底线是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是消费者,当我们作为客户的时候,我们会为员工的苦劳埋单吗?我们会因为员工的理由而埋单吗?
市场不相信眼泪,只相信结果,而客户的价值都源于员工创造的结果,所以结果是员工的生存底线。
举例,有一天我把我的一个快递交给了助理小刘,我说小刘,无论如何要从你的家里到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把这份合同交给客户王总,千万不能晚,10点钟如果送不到,我们的合同200万合同,有可能就砸了。
小刘说没问题,我一定要送到,结果他早晨5点钟天没亮就起床,他洗漱完毕,吃完早餐,他早早从家里出门,可是不知道怎么那么巧,天降大雨,所有北京城堵车,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三环上堵的一丝不动。他由于太着急跟别人撞了车,车刮蹭了,两个人来不及处理事故就把车开走了,车还没修就继续往前赶,最后紧赶慢赶,10点过10分赶到了机场,眼看着飞机已经缓缓起飞,没有把合同送到,200万的合同就这样丢了。
今天小刘真的很倒霉,也很不容易,回到公司跟我汇报,说报告老板,他就把整个的过程讲了一遍,如果他今天的工资是200块钱一天,要不要给他工钱?他车还被撞了,还没修车,我们一般都给了吧。一般的老板都会说,这么不容易呀,你看你多辛苦啊,车还撞了,为了公司你把自己车都撞了,那送不到那不是你的原因,那是老天没长眼。
可如果你用外包思维,换个角度来讲,今天你把这个合同交给了一家快递公司,快递公司的员工也是5点钟起床,也是6点钟出发,也是走在路上大雨倾盆,也是遇到了堵车,也是遇到了刮蹭,最后也是10点10分赶到了机场,也是没有送到这一份快递,请问快递费给不给?
为什么对自己的人这么宽容,对外边的人这么狠?
这就是我们平时的思维习惯,我们认为自己的人,借口理由都成立,别人借口理由都不成立。
我们对待自己的人要像对待别人一样,用外包思维来要求他,我们作为每一个执行人才要用外包思维来要求自己,你的工作如果包给别人,这样的工作你满意吗?这样的价钱合理吗?这样的性价比够高吗?
思路决定出路,解决员工做结果的问题,必须让企业和员工在思维上都回答一个问题:员工和企业之间是什么关系?结论我已经讲了,员工和企业是商业交换的关系,提供结果是员工生存的底线。所以什么叫做职业化?少一点狭隘的主人翁意识,多一点职业化的雇佣感,这就叫职业化!很多企业说我们公司的文化是家文化,员工也是以厂为家的文化。我说这是自欺欺人,我不反对家文化,但是家文化有个底线就是这个家有生存的基础,员工必须具备独立的商业人格,而结果交换就是生存的基础,就是企业兴盛的底线。
什么叫做职业化?少一点狭隘的主人翁意识,多一点职业化的雇佣感。
利己是源动力,利他是出发点,这就是商业的本质。商业的成长逻辑讲的是先付出后索取,所以一定要求员工明白一个底线思维,那就是用什么结果来换取每天的工资。而现在中国许多依靠情感和义气凝聚的团体,恰恰是在这个生存底线上过不了关,员工把所谓的家文化当成个人“强取豪夺”的理由和借口,最终导致企业衰亡。我为什么说是“强取豪夺”,在公司中不创造结果的员工获得的报酬,就来自于对提供结果员工的剥削。
外包思维是员工创造结果的起点,外包就意味着商业合作和交换,在如今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垂直化的背景下,服务外包、加工外包、软件外包、人事外包等已成为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运动品牌耐克生产加工外包给中国大陆的厂家,全球微波炉巨人格兰仕就是从接收全球微波炉品牌外包中崛起的,DELL电脑的维修及技术服务外包给惠普,微软全球电话服务中心的接线员可能是来自印度的外包商。
因此作为企业的任何一个岗位,都是给自己一个假设,如果我的工作是服务外包的方式,我将如何创造结果和客户价值。人力资源岗位假设是一个人力资源外包公司,如何为公司提供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的服务。生产部门假设是一家独立的外包代理加工上,如何去保证生产进度、产品交期、产品质量以及服务水平。设计部门假设是一家独立外包的设计公司,如何为客户创造更加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所以作为一家正规化的企业,你的业务可以不外包,但是你的员工不可以没有外包思维,因为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不能提供结果的单元和个体就将面临无情的淘汰,我们每一个岗位和部门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能给客户提供结果和价值。
我在培训的过程中经常问学员一个问题:你的工资是谁发的?员工一般的回答是公司或者老板,还有令人咋舌的回答说工资是财务发的。所以当你的员工不知道自己的报酬从哪里来,他怎么可能会提供结果。员工的工资毫无疑问是由客户发的,很多企业常常挂在嘴边和墙上的口号都很好,客户使我们的衣食父母,但是我们的员工真的理解客户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吗?所谓衣食父母的意思是你不能为客户创造满意的结果和价值,你就可能丢失自己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