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阅读《非线性成长》这本书,在第二章,黄有璨老师开始把非线性成长的面纱一点点揭开,为我们呈现出成长的全貌。
职业的真相
在谈职业发展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职业到底是什么?黄有璨老师在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分工与生产回报系统分为三层,分别是社会基本结构与制度、各类组织、职业分工。社会基本结构与制度处于最底层,职业分工处于最表层。
底层是我们的社会基本结构与制度,比如文化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和结构一般都非常稳定,不会在短期内发生变革。如果发生变革,就会催生出一些新的行业和职业,也会让一些职业或者行业消亡。
中间层是各类组织,包括商业组织和公共组织,商业组织从事经营活动,然后形成各种产业链;公共组织主要提供社会的基本需求,如学校和医院。如果这些组织发生变化,也会导致很多职业的工作内容和存在形式发生巨变,甚至使一些职业消亡。
最表层是职业分工,当下面两层比较稳定的时候,最表层并不会有多大变化,但是如果下面两层发生变革,职业分工必然发生巨变,处于这一层的我们就将经历一系列变革,很多职业有可能从此消失不见。
影响组织和社会制度变化的因素是技术发展与革新,就像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很多行业,滴滴打车颠覆了传统出租车行业,ETC技术的普及结束了很多高速收费员的职业生涯,外卖软件催生了外卖小哥这个工种。也就是说,而中间层的各类组织经常因为技术变革发生改变,我们的职业发展会受到中间层各类组织变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果我们不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就只能在这种变化中接受损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非线性成长,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成长模式,在商业世界变革的时候,实现成长的跃迁。
我们经常看到有很多人,因为在机会来临的时候,跳对了行业或者公司而声名鹊起,实现财务自由。这是很多人的梦想,也包括我。根据“非线性成长”的概念,这就是在切换赛道,借助新行业的快速发展,获得跃迁式成长。我们可能会认为,只要能够频繁切换职业和行业,总能碰到个正确的。但是一碰冷水泼下来,还是需要冷静思考,中国有14亿人口,这样想的人应该不在少数,这样做的人也比比皆是,为什么只有少数人能够成功?这绝不仅仅是因为运气,而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成长逻辑。
S成长曲线+头部效应
1966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提出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而到了2017年,知名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通过他的著作《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对此进行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解读。汉斯在书中指出,不论是有机体还是一种技术、商业模式、公司组织,都会经历一个生命周期的自然规律,都会经历诞生、成长、成熟、衰退这四个阶段,最后走向衰亡。所以我们会看到可口可乐的增长最终归于平淡,只有在成长初期买入的巴菲特享受着成长带来的红利,诺基亚手机度过快速成长期,在短短几年内消亡。
对于个人成长,也遵循着S型曲线的规律,个人的成长分为三个时期。
首先是开始的积累摸索期。这个时期是职业发展的1~3年,这时刚刚进入一个行业和一个工作岗位,作为职场小白,因为对业务的不熟悉,需要不断学习和试错,逐渐学会一个行业的基本知识和所需的技能,能够安身立命,获得一个稳定的收入。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在工作中持续学习,找到自己的薄弱点,一个个攻克。
度过了摸索期时期,会进入快速成长期。这时对现在从事的职业已经非常熟悉,能够独立完成工作,并且能够做出成绩。
最后是成熟衰退期,因为对现有的工作已经非常熟悉,能够毫不费力完成绝大部分的工作,所以这段时期相对来说非常稳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也越来越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激发我们去学习和进步了,自己的成长也就开始放缓,如果没有特别大的变革,基本不愁吃穿,生活无忧。
我发现有一种情况很常见,就是在开始的时候没有建立正确的心态,导致无法安全度过第一个阶段。比如刚刚步入职场,就没有虚心学习的心态。这是很多人没有跨越第一个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重要原因。这些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过分关注自己的薪资,而不是自己的能力提升。在开始起步的时候,我们没有什么业绩,也无法做出什么成绩,因为比我们厉害的人比比皆是,身边的老员工都比我们有经验,那薪资对于一个小白来说只能说非常合理。李笑来老师说的“一开始我们只能出卖自己的时间”也是这个道理,在没有做出成绩之前,对于老板来说我们就是一个廉价的劳动力。因此,在开始起步时,建立好的心态是进入第二阶段的必备条件,才不至于像作者说的,“成长过程呈现出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
另外,如果不跳出固有的重复工作,审视自己的工作内容,不去思考复盘,也无法快速学习并获得成长。工作就是解决一个个问题,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是决定性因素,而且思路和方法的好坏需要在不断实践中验证。如果只靠堆砌时间,不去想如何改进方法和思路,很难有所成长。比如很多车间工人,只是通过时间的累计,完成固定的工作量,获得固定的收入,很少有突破,就是因为他们处于线性成长中的衰退期,因为体力和肌肉的反应速度极限,不可能持续成长下去。
进入快速成长轨道的窗口期是3年,scalers提出的N阶行动者的概念刚好和这个时间相吻合。3阶行动者是持续在某个领域行动1000天的人,刚好是三年。scalers说,如果一个人在一个领域持续行动3年,就会拿到进入一个更高级平台的入场券。如果,3年时间已到,发现自己还没有摸到一个行业的大门,说明这3年的行动并不是有效的,可能只是在低级重复劳动。或者用黄有璨的话说,是杂乱无章的。我觉得,想进入系统化而非杂乱无章的状态,首先需要有明确的方向,确保必须是有效劳动。再者,需要勤复盘、多思考。复盘和思考能够发现我们是否有进步,检验一下自己是在低级别重复还是在攻克一个个难关。同时,也给我们一个提示,如果还未进入快速成长的轨道,可以再给自己3年时间。
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没有办法在一个领域保持持续快速成长,因为有太多的限制,阻止我们持续增长。比如体力、脑力、时间、眼界都是限制因素,哪一个跟不上都无法继续增长。
对于一个职场人,该怎么做才能突破这些限制,获得持续成长?可以通过切换职业或者工作方向来获得,在书中,作者提出多条S曲线的概念,通过切换职业来进入下一条S曲线继续成长。例如我们做一件事情,已经非常熟练,并且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就能以这些成绩和自己积累的能力,去挑战不同的工作。要学会在工作中总结方法论,不断验证自己学到的知识,做事情的时候可以通过调用这些方法论来达成,这就是在积累能力。但是大部分人的困境是在第一条S曲线,根本没有在第一条S曲线上成长起来,反而因为不断切换赛道浪费了大把的时间。
所解决的办法就是,在成为一个领域内的头部选手后,积累起自己的能力和业绩,以及自己在行业内的口碑,再选择切换职业。在一个职业内做不好,可以换一个试试,如果换了好几个职业都没做好,就是在持续验证自己无能,别人就会再无法相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