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流年似水,又是一年岁末。
回首过往,这一年经历,意外的,惊喜的,甜蜜的,伤痛的,都已成回忆。最爱的仍是读书,还有写作。有时也羡慕别人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也曾有所尝试,但到了最后,仍是拿本书,提起笔,最为安心、静心、暖心 。
今年写作不算多,仍是自娱自乐的状态,写下上百篇诗文,相对于前几年,是少了很多,有意识地控制节奏,希望多读书多积累。
写作的成绩就是微信公众号与简书上发布的100多篇小文。被相关自媒体采用的有:被《九号声音》录播几首诗,被《忻遇教练》选用一篇小文,一首诗录入第二届世界最美爱情诗大奖赛作品全球展,还有一首诗入选《加拿大华人诗歌选集》,年底就印刷出书了。甚少写诗的人,却能被选中,意外惊喜。
最是羡慕今年好几个文友出书了。例如渥太华的杜杜,多伦多的枫舟,滑铁卢的郭老师,挪威的米芷萍,深圳的七彩蓝澜等。还有好几个文友新出小说,例如新西兰The Book Worm,温哥华的暮荣司徒,湖南的湘江岛主等,有些早已不是首部作品。
有文友鼓励我出书,还教我如何在加拿大出书。可看看自己的文字,实在太幼稚上不了台面,暂且搁置,过几年再行考虑。
能够一直坚持写作,除了源自内心的热爱,还有文友、朋友的鼓励。
“每周一篇”写作群60多个文友,感恩一路同行三年半,因为有你们陪伴,写作路上不寂寞。
特别感谢朋友铁粉的不离不弃,列举出来,要从ABC数到XYZ。他们时而留言,时而微信交流,时而打赏鼓励。
阿文,昔日的老同事老朋友,如今各自生活工作在不同国家,文字让我们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说:“工作累了,心情烦了,就来看你的文字,一切就好了!”她还总给我打赏养猫。
身为加拿大注册心理咨询师海凌,工作日程满满的,但仍会抽空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她说:“看你这么认真地记下心路历程,很欣赏和钦佩!动笔写下文字是一种疗愈,继续写吧,有人在默默地看着。”
身为大学教授的卫平,在繁忙工作之余仍时不时阅读我的文字,她说:“你的文字自带光芒,看你的文章也是丰富我的时光。”
素昧平生的文友枫叶红了,说是搜一篇文章时看到了我文字,之后就一直不离不弃关注鼓励。
在此不一一而足。在资讯如此发达的当代,还能抽出宝贵时间阅读我的文字并加以鼓励,自是感激不尽!
为了更好地写作,更需要潜心阅读。在此,借年底契机,盘点一下今年读过的书。今年截止当前,阅读近六十本书。
读什么书,也是随心所欲,读一本书,书里提到了别的书,就找来一读,或朋友文友推荐,不知不觉串起一溜书单。有人说,常读书的人不会有书荒,想必大体如此吧!
有所不同的是,今年读书,不再仅局限于追看故事情节,而是探讨作者讲故事的技巧,同时也会连带看看相关的影视作品、书评剧评等,以期拓展加深理解。
【1】如果喜欢某一部书,就会阅读其系列作品
此前看过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甚为叹服,今年就又读完他的另外两部作品:《霍乱时期的爱情》《活着为了讲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魔幻与现实交融,结构精巧,视角明确,细节精确,语言朴素,叹为天才!
毛姆的作品,之前读过《面纱》、《刀锋》、《月亮与六便士》、《人生的枷锁》,今年又读了《寻欢作乐》《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毛姆说过,读书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所以读毛姆的作品,佩服他超强的构造故事的能力,更难得他从不故弄玄虚给读者很好的阅读体验。这就容易理解,毛姆在世时,作品多被拍成电影并获得盛赞,这于作家群体来说是鲜见的。只是他刻画的女性形象无不存在道德和心智瑕疵而被狠狠鞭笞,让人疑心作家极有可能对女性存在强烈偏见。
村上春树的作品看过多部,诸如《1Q84》《且听风吟》《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舞!舞!舞!》等等,今年又看了《挪威的森林》。村上的书从来就没有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小场景、小情节、小人物,传递的是丰富多变、细小微妙的心理感受、情趣意绪,营造出令人心旌摇曳的伤感、悲悯和韵味绵长的艺术情调。正如作者自己也说过:“我的确非常喜欢日常生活中无所谓的细节性风景,非常喜欢观察各种各样的人是怎样通过这些细节同世界发生关系,以及这些无关紧要的琐事是怎样得以发生的,我对此非常有兴趣”。
黑塞的作品,一口气追了三部:《悉达多》《荒原狼》《彷徨少年时》。欣赏其抒情的笔调、精美的文字、深邃的哲思和那萦绕在心间的淡淡哀愁。哪个少年不彷徨,谁的成长不纠结?尤其在现代文明生活中,分裂不可避免,个体的一生都将与分裂的自我做斗争,在积极寻求本真自我的过程中力图实现自我的和谐、实现人性神性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今年初次接触威廉·福克纳,读完《我弥留之际》惊奇与其独特的文风,于是继续追看《喧哗与骚动》,视为天书,基本看不太懂,意识流的风格对读者真是一个挑战,甚至摧残。今年再看过好几部意识流小说后,自己提笔渐现喋喋不休神叨叨之态。
久仰米兰·昆德拉,先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中充满艰涩的生存思考让阅读不再轻松。读完后,深陷那哲辩的视角,以至有一段干什么事都觉得有个声音在拷问为什么我会这样做。继续追读《生活在别处》,初看是一个诗人的传记,但意识流的写作风格仍有相当部分不知所云。人就是有这种受虐心态,仍是难看懂,越是想找机会重读,希望可以打磨一颗可以“生活在别处”的心,去体味“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轻”,最终有能力负荷“生命之重”。
作为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加缪的作品自然也不容错过,接连读完《局外人》与《鼠疫》。作者真的象局外人一样,用白描冷静的手法表现人物的一言一行。文笔简洁、明快、朴实,却蕴含着哲学家对人生的严肃思考和艺术家的强烈激情。
俄罗斯文学对我一直有种吸引力。今年只读了伊万•蒲宁《米嘉之恋》与《乡村》。意识流连缀成篇。爱情是美好的,乡村是美丽的,但越是美好,它就越脆弱,所以蒲宁爱情小说的结局多是悲剧。
D.H.劳伦斯的爱情三部曲,读了两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恋爱中的女人》。虽然时代不同了,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男女两性关系,将是作家永恒关注的主题。
【2】也会追寻名家代表作
川端康成《雪国》:
其间描绘的虚无之美、洁净之美与悲哀之美达到极致,令人怦然心动,又惆怅不已。初步领略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
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
主人公是一个中国人。它讲述了一战期间在英国为德国当间谍的主人公余准在同伴被捕、自己被追杀的情况下,为了把重要情报告知德国上司,而不惜杀死汉学家艾伯特的经过。小说非常短,却引人入胜。正因为这本书,在查阅相关资料时,知道有部电影《无姓之人》如出一辙,就专门找出电影来看。人生总是面临选择,通过一部电影穷尽人生各种可能,特别推荐,必有所悟。
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少年出口就是脏话,也许是青春该有的标志?
安德烈·纪德《窄门》: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从小青梅竹马的两人,明明相爱,却以悲剧结尾。宗教在这里到底是悲剧的诱因,还是救赎的光芒?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
"镇上有两个哑巴,他们总是在一起。"小说第一句就触动心扉,最后发现不过是借两个哑巴写就人性的孤独。如作者《伤心咖啡馆之歌》一样,反映的是麦卡勒斯式的主题: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
伊塔洛·卡尔维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
这本书是让我读来最为挫败的一本书,事实上我还没有全部读完。暂时放下,也许改日会再捡起来。因为这不是一部小说,而是十部,每一部都有不同的情节、作者和风格,书中嵌入书,只有开始没有结尾。这种后现代作品,大约只能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伍尔夫《到灯塔处》:
描述一次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来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意识流写作,象征手法,很美,却让人有些费解的一本书。
施笃姆《茵梦湖》:
一部感伤的爱情小说,是小说,又是诗,美丽的伤感,伤感的美丽。小说描述青梅竹马的两人却错失姻缘,多年后,曾经相爱的两个人在美丽的茵梦湖畔再度重逢,时间却已带走一切。
西尔维亚·比奇《莎士比亚书店》:
巴黎,流动的盛宴。巴黎塞纳河,“右岸用钱,左岸用脑”。在1919年的巴黎左岸,作者经营的莎士比亚书店悄然开张。渐渐地,它成为了人们梦想中的书店——是书店、图书馆、出版社;是银行、邮局、文化沙龙;是文人雅士汇聚的据点,英法文学交流中心,是“迷惘的一代”之精神殿堂。一个单纯的爱书人维亚·比奇,守着这座书本砌成的城堡,看遍作家百态,尝尽人世冷暖,见证一段以书结缘的文坛传奇。读完这本书,多么期望自己也能开设这样一家书店,也计划找出由莎士比亚书店出版的天书《尤利西斯》一读。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到曾经读过的另外两本因书结缘的书:《查令十字街84号》、《岛上书店》。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与书的缘分,将是人类世世代代抒写不尽的传奇。
作为理工女,特别提及一下两位意大利科学家&作家的作品,看看理工男如何诠释他们的文学世界。
保罗·乔尔达诺 《质数的孤独》:
意大利80后作家、粒子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的处女作,2008年出版后,即获得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奖,并迅速成为欧美超级畅销书,迄今在欧洲销量已超过500万册。同名电影于2010年上演。
马蒂亚是一个年轻的数学天才,他相信自己是质数中的一个,而中学同学爱丽丝正是他的孪生质数。他们都有痛苦的过往,同样孤独,同样无法拉近和其他人之间的距离。从少年到成年,他们的生命不断交叉,相互影响又彼此分离,就像孪生质数,彼此相近却永远无法靠近。
本借“质数之孤独”引述“人之孤独”,奇特的构想。
本书的页码不是顺序编号,而是以质数递推:1,3,5,7,11……
普里莫·莱维《元素周期表》:
意大利作家、化学家以及奥斯维辛174517号囚犯——这两种身份与经历建立了他写作的基础。《元素周期表》是普里莫·莱维风格最强烈的关于二战经历的小说。作家具备同时具备化学家和作家两个灵魂,用二十一种元素截然不同的特性,在化学世界、生活世界和词源学之间建立了微妙的隐喻和类比。在莱维的文学世界里,只有通过非生命的物质,我们才能理解生命。
本书的每章标题却是一个元素名,如氩Argon,氢Hydrogen,锌Zinc,铁Iron……
【3】尝试增加阅读华语作家作品
可能是因着国内写作氛围的困境,甚少阅读华语作家的作品。今年有意识地想增加,但仍然很少。仅有几部:王安忆《长恨歌》、阿耐《大江大河》、施定柔《沥川往事》、陈彦《西京故事》、严歌苓《妈阁是座城》。
其中,王安忆《长恨歌》有着鲜明的上海旧时代风情,描写在时代巨浪中沉浮的女性命运,让人印象深刻。
又因在一个中加作家交流会上结识两位华语知名作家,本想追追她们的作品,却发现一个是宫斗剧,一个是爱情剧,就作罢。只因高以翔猝然离世,然后才追了施定柔的作品《遇见王沥川》。追看王沥川,心念高以翔。温柔的沥川,深情的沥川。再见沥川!以翔安息!
【4】偶尔也读读诗
对诗的热爱是根植心底的青春之梦。所以偶尔写写诗,偶尔也读读诗。
今年重温狄金森、普希金诗选,事隔多年,普希金的诗篇依然能产生心的共鸣。
新读了维斯瓦娃·辛波丝卡、鲁米( Rumi)的诗集。
辛波斯卡说:“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她的作品擅长自日常生活汲取喜悦,以小隐喻开发深刻的思想,寓严肃于幽默、机智,以小搏大,举重若轻。她对世界既全力投入,又保持适当距离,清楚地印证了她的基本理念:看似单纯的问题,其实最富有意义。
苏菲诗人鲁米的诗作充满了象征性与音乐性, 令人心眩神迷,,其内含的哲学是神游于天地之间、参万有之造化、从平凡中见真主之大慈大悲的境界。其充满灵性的诗篇值得一读再读再悟。
凑巧读到流浪诗人海桑的几首诗《想起一个遥远的朋友》《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很喜欢,遗憾没有kindle版,还没有读过更多的诗。海桑说:“诗歌不需要超越,诗歌需要回来,回到生命,回到爱,向着光回来。”
推荐这本《世界最美的诗歌(时光文库)》汇集了古今中外诗人的代表作,有作者简介、诗评。因为并非诗人的每首作品都是佳作,欣赏诗人经典代表不会留有遗憾。
【5】哲学、心理学是心灵的操练
除了文学类书籍,一直也喜欢哲学、心理学类的书籍。
以下几本书,大部分之前读过,今年有了书房后,就收藏了纸书,这类书,从不急于读完,随手翻,慢慢悟。
罗洛·梅《人的自我寻求》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朱尔斯·埃文斯《生活的哲学》
莎拉·贝克韦尔《存在主义咖啡馆》
戈登·马里诺《存在主义救了我》
欧文.亚隆《在生命在最深处与人相遇:欧文.亚隆思想传记》
【6】结语
学生时代读书并不开心,因为不喜欢理工,偶尔偷偷读几本文学书籍,那是开心的,但屈指可数。
工作后,为了应对业务,研读计算机编程,死啃移动通信原理,后来成为管理者,又琢磨读管理类书籍。学了就有实际用途,虽然功利,也是值得的。
近些年一直在读书,如饥似渴,随心所欲,一本本地读下去,让身体穿过更多的故事。
读过的书有什么用呢?就像一日三餐吃过有什么用呢?食物都在身体里,书籍则在灵魂里。
写过的文字有什么用呢?当回首往日,看到曾经的印记,将会感谢这些文字记载的美好时光。
相信村上春树所言:“凭时间赢来的东西,时间肯定为之做证。”
觉得自己很幸运,前半生努力工作养身,后半生阅读人文经典只为养心。
莫忘初心,就是不能丢掉童年的纯真,不要丢掉少年的快意,不能丢掉内心的热爱。爱你所爱,行你所行。那是内心对自由的向往,那才是最自在的人生。
所有遇见,皆有意义。所有过往,皆为序章。
Bye 2019, Hello 2020!
题后记:
最后,展示一下我的书房。
虽然这些年多用Kindle读书,今年还是应女儿的要求打造一间书房。一面墙都是书,白色的书柜,玻璃的台面,室内布局都是我精心挑选的,喜欢这种安静淡雅的风格。
当我看书时,猫咪喜欢爬上身来,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书。我一会儿看书,一会呆望流年岁月。想有很多很多的书,那是年少就有的奢望。原来,潜藏心底的梦想终会生根发芽,或迟或早。
在此,特别感谢朋友们帮我从国内带书过来成全我的梦想,尤其是好友阿罗、阿峰来往中加频繁,每次来之前都问我:“想带什么书呀?赶紧报上书名,我去书店帮你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