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欠了一天的稿子,没有什么理由就是懒惰了。人啊勤快起来很难,懒起来缺特别容易。今天我们来说说辩论和社会的事情。事情的缘由是受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生仪学院的小伙伴们邀请讨论“辩论技巧和社会化沟通”的问题。
目前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对社会有2种看法,第一个是辩论神圣化,精英化 ,甚至有的人会打了几场比赛就觉得自己不得了了。就如同今天我看到的这段问题“。。。。很多人打了几场辩论赛,就自恃“辩手”,就自觉“思维异于常人”,就自信“真相在握”。于是有时候,明明被左右,还装作思维白纸,明明被折服,还一脸视角冷峻。为了显示自己的不同,在判决的纸上挥笔勾选另外一方,手都不带抖一下的。这些评委嘲笑观众的掌声和叹服不过是因为“情绪失控”,我觉得这些评委看不透什么叫“仁者心动”。评委也不过是观众。都是人,一样的。”(上文来自知乎ID:任寒 已经获得授权)。先不说哪些“极端的”精英化,哪怕是“温和的”精英化也是有着致命的问题——屠龙之技 无法发展。一个能够精英化的行业要有着自己的生态链,或者交际标志 ,比如高尔夫,比如马术。他们都拥有着自己古老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而且本身产业也非常成熟。而且有着自己固有的受众人群也不一定会发展的非常好,比如我们熟知的昆区。况且如果辩论正的精英化了 ,我们这样收入在平均线上下的真的还有资格打辩论 么?况且,自古以来辩论都不是一个有着自己知识壁垒或者阶级壁垒的活动,我们作为辩手,也只不过是比那些没有学过辩论的人,多掌握了一个小技能。(扪心自问,我们入门辩论用了多久,这么短的时间壁垒真的能精英化)
在精英化之后,产生的就是和常规判准产生了距离。我经常听到过这样的言论“评委/观众没听懂,这事情不赖我们”,“我们明明说的很清楚了,他们就是没听进去”,“我们之所以输是因为评委水平低”。让旁观者乍一听好像多么高深的理论。其实所谓须根解损,或者是不可替代性、根本性、长远性。不过是为了说明一个到了我们总结的规律或者方式,我们目的还是为了让观众能听懂。而不是可以的套公式,教条主义的毛病不能犯。(试想美国大选电视辩论 没说动选民就是没说懂 如果那个候选人敢宣城是观众水平低 那他政治生涯基本也就到头了)
其实辩论中的很多技能生活中都能用到,辩论中的很多技巧都来源于生活。比如我们常用的归纳,总结,推演,举例说明。都是生活中(至少是在笔者周围)经常用到的技能。既然我们在中国大陆辩论没有职业化,还不能维系我们生活(马薇薇 蒋昌建是个例啦)我们为什么不尝试打通辩论和生活的通道,让我们兴趣落地,让我们兴趣能服务于生活呢?(未完待续)